12月8日,全省文物科技保护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陕西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文利从攻关科技保护核心技术、推动科技保护创新发展、建设高素质科研人才队伍、保障科技保护健康发展等方面,全面部署“十四五”文物科技保护工作任务。
多学科交叉融合 攻关科技保护核心技术
“《陕西省‘十四五’文物事业规划》《关于加强陕西省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意见》已经出台,对全省文物科技保护工作进行了科学布局。”罗文利介绍,“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遵循文物保护科学规律,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多学科协同,面向文物保护利用基础理论需求、关键科学问题,促进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大气科学、地质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同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着力构建符合我省文物资源特点的文物修复、预防性保护和防灾减灾理论体系,聚焦岩土质文物风化和水盐侵蚀、壁画彩绘褪色、木结构建筑失稳、微生物污染等主要病害,深化文物材质特性、病害形成机理及发展预测方法研究,为文物保护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着力推动关键技术攻关,提升科技保护质量。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物保护利用科技创新相关项目落地我省,突破一批关键材料、工艺、装备和集成技术。大力发展文物灾害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专用技术,重点加强石窟寺、土遗址和木结构建筑等文物病害探测防治、保护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优化解决方案;持续推动考古探测、残留物检测、工艺鉴别、产地溯源等技术升级,增强考古发现提取与综合分析能力;研究构建文物知识图谱,开展文物展示传播技术创新应用示范。针对考古中国、黄河文明探源、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专项保护、大型石砌城址保护技术、石窟寺保护和革命旧址保护等方面,研究确定一批新的科研项目予以推进。
同时,推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分类施策,对文物库房、展线、巡查、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建设,建立具有陕西特色的文物预防性保护标准体系;针对文物建筑灾害、生物病害等开展防控关键技术研发;围绕文物资源调查与动态监管需求,开展基于多元遥感、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北斗卫星定位、大数据与云服务等技术集成研究,推动文物资源调查、智慧管理、动态监测、评估预警等关键技术研发。
挖掘文物价值 推进文物数字化利用
罗文利指出,未来,我省要整合资源,深化合作,推动文物科技保护创新发展。全面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深化跨界融合创新发展,彰显陕西悠久历史文化魅力。拓展文物与互联网协同发展,在整合文物数字网络资源、创新传播展示方式、推广智慧博物馆建设等方面加快发展,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带动性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文物价值,推进文物数字化利用,通过云展览、云直播、云考古等手段,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多维度展示文物,提高活化利用水平;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实施文物大数据工程,整合现有文物保护监测等平台资源,建设我省文物科技保护信息系统平台。
“加强重点科研基地、文物保护国际合作基地、重点实验室、文物保护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着力实现科研平台建设有所突破。”罗文利透露,未来要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筹建并申报“考古现场保护省级重点实验室”,为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夯实基础;加强我省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建设,调整运行机制和科研协作机制,充分调动各高校科研积极性,打造国内一流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的联盟合作平台;充分发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作用,联合实施一批文物保护修复项目。
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要充分利用我省文博单位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长期合作机制,聚焦文物保护科技创新需求,联合攻关文物科技保护难题,重点在考古现场研究、脆弱文物保护、文物预防性保护、石窟寺保护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积极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事务,建立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科技保护合作,在国际舞台上提出“陕西方案”。
建设文物人才智库 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文物保护离不开优秀的文物人才,正是有了这些“巧手良医”的默默付出,才让我们的国宝更加璀璨惊艳。“十四五”期间,我省将依托陕西文博单位以及高校、科研院所专家资源,吸纳全国乃至国际知名专家,整合利用陕西省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文博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委员会等专家库,组建陕西文物人才智库。充分发挥文物人才智库在文博事业改革谋划、决策咨询、规划设计和评审评价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建立科技专项联席会议机制,统筹文物科技规划布局,为文物事业长远发展提出前瞻性、战略性对策措施。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chuanhuiqu/360509.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