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信息网

河南宜阳: “三清两建”为乡村治理赋能

河南宜阳: “三清两建”为乡村治理赋能

正义之声网讯【李汉武】“几年前,我们村条件差,村民生活不富裕,为了生计,我离乡进城。现在,村子大变了样,我返回家乡,加入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业,收入相当可观,真是想不到啊!”村民小王的话语中透露着满足。

在宜阳县南部山区董王庄乡,曾经的南岭村,环境差,村集体负债累累,各项工作滞后不前。如今的南岭,放眼望去,生机勃勃,村容整洁,乡风和睦,多个产业项目落地扎根,成了远近闻名的“幸福村”。短短几年时间,南岭村是如何发展到今天?村民们体会最深的是,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力于“三清两建”。

微信图片_20220831100646.png

乡村要振兴,盘清村集体“家底”、鼓起村民干劲便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关键一步。宜阳县力推“三清两建”工作,去疴除弊,撕开口子、揭开盖子,以摧枯拉朽之势,盘清村集体资产,夯实振兴底子;建起村自治组织,凝聚干群合力,吸引人才回归、项目回投、资金回流、信息回传,治理有了“金点子”,蹚开了乡村振兴新路子。

该县以“清村霸”为突破口,带动“清资产”“清矛盾”,以打促清、以打促建、以打促稳,形成强力震慑。县委政法委牵头成立了5个“三清两建”工作专班,县纪委牵头成立了16个工作组,吃住在乡镇、战斗在一线,建立常态化巡察机制,开展“回头看”,进行日通报,排查问题线索,协助化解“疑难杂症”。驻村工作组、服务队与“三零”创建结合,发挥“一约五会”作用,废除合同、收回土地、追缴集体资产、化解矛盾、严惩村痞村霸……经过“三清”,村集体的家底厚了起来,群众的气顺了、心齐了、劲足了。

“清”是手段,“建”是目的。“我们在抓好‘三清’的同时,重点在‘两建’上下功夫,实现源头治理、标本兼治,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以治理‘强起来’推动乡村‘兴起来’。”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韩生辉说。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引领作用,目前全县建成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353个、村民自治组织2773个,引领乡村产业发展风生水起,推动乡村治理焕发出新的生机。

微信图片_20220831100649.png

如今的董王庄乡,建起18个行政村的艾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全乡从村民手中流转出来的1.3万亩土地,全部实现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种植、管理、经营,年产艾草近1万吨,每个村集体经济平均年增收1.8万元,昔日荒山野草变成了为村民增收致富、为村集体增收的“聚宝盆”“金枝玉叶”。南岭村就是其中的一个,经过“三清两建”“三变”之后,实现靓丽蝶变,现有土地流转了,资源配置优化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智慧养殖,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超30万元。高效利用本村水资源,打造国内首个以爱情为主题的漂流项目,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成立多家经济合作社,让农家原先寻常的艾制品、蜂蜜、土鸡、土猪肉等农特产品开始市场供不应求,生态农业蓬勃发展。村民富起来,村集体经济厚起来,人居环境持续优化,村里有了“好风景”,村民们也过上了“好光景”。

在宜阳县,还有赵老屯、苗湾、王莽等一个个小山村,从缺水少地的贫困村变成村美民富的样板村,靠的就是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有谋划、高标准的乡村治理。

“三清两建”贵在常治长效。采取“示范带动、试点先行、重点培育、梯次推进”的模式,强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以“小切口”做好“大文章”。今年上半年,顺利完成第一批16个示范村、第二批159个试点村、第三批64个重点村的工作,第四批正在稳步有序开展。

作为锦屏镇第一批示范村的灵山村,以“三清两建五步走”模式,优化组织建设,强力推进“三清两建”工作,打造乡村自运营“样板地”。在灵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基础上成立了洛阳灵飞实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集体+农户”的形式,打造集乡村旅游、康养服务、劳务输出等为一体的特色产业新格局,农民就近就地务工,参与管理经营、资金入股分红,增加收入。该公司与灵山社区、洛阳市灵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五家签订合作协议,安排就业务工人员,村集体年增收12万元,乡村发展“火”起来。“今年,无论是村集体经济发展,还是文明乡风建设,都一定会有好的起色。”村干部信心满满。

微信图片_20220831100653.png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fugouxian/327417.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