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杨(左一)和同事在开展田野考古 本版图片均为纪录片《敦煌师父》截图
前往田野考古的路上
考古工作者在野外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丁鹏
2022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超过212万,最热门编制岗位的报录比甚至达到20813比1。然而,今年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一个事业编制岗位的招聘,报名者仅五六人,最后竟还无一人应试。
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认为,此事由多种因素导致。而多位考古业内人士则认为,全国考古单位的编制岗位有所增加,但国内院校的考古专业学生相对有限。目前,有省份实行“订单式”文物人才培养,业内认为此模式值得借鉴。
1
敦煌考古事业编招人难
近日,在纪录片《敦煌师父》第二集《大漠中的孤勇者》中,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讲述了该所招人难的窘境:在今年的文博招考中,该所一个考古事业编的岗位仅有五六人报名,而最后无一人应试。他表示,今年各个省份的考古研究所增加了编制,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因此招人更困难。
对此,有网友表示:“有编制还找不到人?爱好考古的能去吗?”还有网友表示:“地处大西北,各方面条件无法与沿海地区相比,一个月工资三千,可能确实不好招。”
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张小刚说的情况基本属实,张小刚的徒弟张小杨是近年来该所新进的最年轻的工作人员之一。而今年出现岗位无人应试的情况,则是由多种因素导致。
敦煌研究院人力资源处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他们现在缺少博士高层次人才,考古专业招两人结果只有一人报名,招聘计划经常落空。敦煌研究院的待遇在文博行业中不算低,肯定不是垫底,不愿意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域性因素,一些博士宁可收入少一点也要去大城市工作。现在整个研究院每年招到的博士有四人左右,本科与硕士学历的毕业生大概十一二人。
2
考古专业在大学就较冷门
记者从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处获悉,此次考古研究所出现缺考的事业编制岗位确实有考古专业的要求,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决定,必须是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人才能胜任。
中部地区某地级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李龙向记者介绍,他从事考古工作十几年,从上大学接触到考古以来,这个专业在高校一直比较冷门。他是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的,当年的第一志愿也不是这个,包括他在内,他们班当年超过一半的同学都是调剂过去的。
某文物大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吕颂向记者介绍,他上大学时本科和研究生学的都是文博专业,毕业的时候考古研究院也招文博专业的毕业生。但近几年招聘,要求考生必须是考古专业的学生,这就让可以应试的学生减少了很多。吕颂认为,文博专业和考古专业在很多院校的课程基本一样,不应在招人时划分得这么细。但他也坦言,考古工作需要一定的专业储备。
3
应届生更愿意去大城市工作
在纪录片《敦煌师父》中,张小刚的徒弟张小杨是浙江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毕业那年,她的同学大多留在上海、杭州等城市,或选择回到家乡,只有她一人去了地处西北的敦煌莫高窟,并因为热爱而坚持自己的选择。
“敦煌地处偏远的西北,地理条件差一些,很多毕业生更愿意留在条件好一些大城市,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现实考虑。”广西某旅游城市考古研究院一工作人员文陆告诉记者,几年前他们连续3年招聘工作人员,但没有出现招不上人的情况。他也认为,他们所在的城市基础设施较好,而且环境宜居,这是与敦煌最大的不同。
吕颂认为,收入水平也是一个应届生选择岗位的重要考量因素,事业编制的岗位工资往往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
4
有省份“订单式”培养人才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shangshuixian/409939.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