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信息网

怕孤独又怕社交 这款“伪社交”APP为你而生

怕孤独又怕社交 这款“伪社交”APP为你而生

网易科技讯6月13日消息 据大西洋杂志报道,作为一款“社交应用”,Binky具有一个社交APP所应有的所有功能:发帖、点赞、评论,还有无限滚动的时间轴。咋一看上去,它与Facebook和推特并无不同。只不过在Binky中,这一切互动都是假的。

准确地说,这是一款“伪社交”应用。

当你打开它,然后滑动屏幕浏览。人物、美食和各种物体的图像在屏幕上闪现又消失。这些内容像所有社交网络上一样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太阳灶、心理学家斯金纳、鞋子、橘子酱、运动文胸、迈克尔·杰克逊、印度象头神、绚丽极光……这些都是“Bink”,Binky上对帖子的称谓。

你可以点击帖子下方的星星图标来为帖子点赞,点赞的同时屏幕上会显示纸花爆炸效果。想要转发别人的帖子也是可以的。向左划表示不喜欢,向右划表示批准。如此重复往返无穷尽。

诡黠的是,所有这些都不是真的。Binky是一个伪社交应用,除了你以外并没有其他人在用它,里面的内容和互动都是计算机模拟出来的假热闹……像《楚门的世界》令人震惊又若有所思,然而这可能正是智能手机用户想要——同时也是需要——的APP。

既然没有人看,帖子内容在Binky里无足轻重。比尔·盖茨在1996年宣布“内容为王”(Content is King),当时他的意思是信息时代不仅让电脑厂商赚钱,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创造数字内容在网上赚钱。盖茨引用电视的例子:电视催生了很多行业,但广播业者——意即内容创造者——才是长期赢家。

盖茨的观点对错皆有。无论是电子商务还是社交媒体,“内容”确实在过去二十年里创造了巨大的利润。但是硬件设备也产生了巨大的财富,富可敌国的苹果便是极好的例证。随着Facebook、谷歌、Uber、微软、亚马逊和其他一些公司的兴起,“内容”一词摆脱了“思想”的局限含义,开始成为机器、服务、媒体和想法的融合。科技对生活的影响总是比它传达的内容本身更重要。

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认为传媒本质是行为机制,而非思想传递的渠道。他有一句著名的话“媒介即讯息”,意在强调内容青睐对其有利的媒体形式。对麦克卢汉而言,单个书籍、电视节目、报纸文章、电影和软件项目的含义无足轻重,更重要的是这些媒体如何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譬如,得益于印刷的一致性,“书籍”这一媒介形式创造了一个崇尚知识的社会。

智能手机对社会的影响逐渐演变。当第一代iPhone问世时,游戏设计者兼作家伊恩·博格斯特(Ian Bogost)认为它只是极客的瓷娃娃——一个供人拥有和把玩的科技玩物。几年之后,手游、APP和社交媒体让智能手机变的无所不在。博格斯特认为这个小巧的设备已经成了新世纪的香烟。它就像香烟吸引过去的人一样让当代人欲罢不能。

无论是瓷娃娃还是香烟,它们的内容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它们如何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单就智能手机而言,看到和触摸它们比处理手机里的信息更重要。

Binky的设计故意嘲讽意义。每个帖子都是一个有标签的图像,随机呈现给用户。点赞和转发都是你一厢情愿自娱自乐。评论设计比较有意思:每点一下键盘都会弹出一个预先设定的词,于是原本你想说的话变成一堆热情洋溢然而不知所云的东西……你打了很多字,可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讽得一手好刺。

怕孤独又怕社交 这款“伪社交”APP为你而生

Binky是一个既没网络也没社交的社交网络应用。不过,正如APP介绍自诩“有史以来最无压力的社交媒体”。Binky不像推特或Instagram那些真实社交APP那样令人满意,而是比它们更令人满意。Binky上所有的帖子都是那种人畜无害的日常风景和景物图片。如果某个帖子不讨你欢心,可向左滑动将它屏蔽。除此之外,Binky也不会为点赞和转发计数,激发你的数字敏感。

Binky的作者Dan Kurtz原是位游戏开发者。Kurtz称应用程序的创意部分来自在候车时阅读Facebook和推特更新时的感受。“我并不想参与任何东西,但我就是想看手机,仿佛我本应如此。”于是他尝试将内容从状态中剥离,最终得到的即是人们真正想从智能手机上得到的东西:不是段子、照片和视频,而是重复往返的滑动与点击,并看到手机呈现相应的反馈。

顿悟又惊悚。

Binky提供了麦克卢汉理论在智能手机上的演绎。触控操作的新鲜感早已不复存在,强烈的使用焦虑又普遍存在。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shangshuixian/497191.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