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最早10个灯谜社厦门入列 曾是南派灯谜的代表
海峡网讯 据海峡导报报道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著名的词,出自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写的是当时元宵之夜的盛况。
今天是元宵节。在这个节日里,赏花灯、猜灯谜是许多人喜爱的活动。
可是,你知道灯谜是怎么来的吗?昨日,导报记者专访厦门市职工灯谜协会顾问、上任会长马先,探寻灯谜的前世今生。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第六届中华灯谜文化节暨第二届中华(合肥)元宵灯谜节正在举行,昨日厦门队已拿下个人冠军,团体也已杀进决赛。
1灯谜的前世今生
灯谜,由来已久。
马先告诉导报记者,灯谜又称文虎,早在夏代(距今三千年以上)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辞”(亦称“隐语”)。《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辞”,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
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录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这一概念。
秦汉时期,灯谜有了巨大的发展,谜人多把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文字游戏大师东方朔当成灯谜的“始祖”。
灯谜成型于北宋,王安石、苏东坡、李清照等名人都是灯谜高手。从那时起,人们开始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这也是“灯谜”与元宵这一“灯节”结缘的由来。
到了明朝,朱元璋、朱棣父子俩对灯谜的普及下了大力气推广,他们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民俗文化的推广者。
清朝,尤其是乾隆之后,灯谜进入鼎盛时期。以曹雪芹为代表,其代表作《红楼梦》中就有描写林黛玉、薛宝钗制作灯谜的场景,并且全书尽是“隐语”,对灯谜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全国的灯谜发展到了最繁华的时期,各种节日都会举办灯谜活动,成为日常生活中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
但是此后,随着时代变迁,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灯谜也渐渐没落,不再享有当年的风光了。
2灯谜与厦门的缘分
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在中国的灯谜史上,厦门是个举足轻重的地方。
灯谜最早在中原地区盛行,尤其是北宋的京城(开封)一带。靖康之变后,灯谜文化逐渐南移。到了清朝,灯谜在福建地区已经很发达了。
1902年,清末,厦门成立了“萃新谜社”,这是全国最早的十个灯谜社团之一。当时,全国有两个谜社的规模和影响最大,并称为“北萍南萃”,指的就是北京的萍社和厦门的萃新谜社。
当时,灯谜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厦门就是南派灯谜的代表。清末民国时期,厦门曾涌现出很多灯谜名家。
但到了文革时期,灯谜被列入“四旧”,受到摧毁,全国的灯谜活动都停止了。1973年,厦门在全国率先恢复灯谜社团活动。
上世纪90年代起,一直到2008年,厦门的灯谜活动发展到最高峰。逢年过节,商家几乎都会举行灯谜活动来聚拢人气,受到市民的喜爱。“我记得,上世纪90年代,思文电器(后来合并为永乐思文)的老板章淡润找到我,想在那一年的国庆节连续举办三天猜灯谜活动。但是他自己不懂灯谜,于是请来三位老师,一共出了4000多条灯谜,分成三天进行竞猜。奖品都是肥皂、卫生纸、白糖、酱油等日用品,老百姓的参与度非常高。最后,章老板只花了4000多元钱,就取得了很好的营销效果。”马先说。
2002年至2007年,厦门的灯谜社团凡参加全国比赛,冠军无一落空,一时间“横扫千军”,无限风光。
但随着时代变迁,灯谜在厦门也逐渐没落,与鼎盛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但即便如此,目前,闽南的厦漳泉、浙江的温州、广东的潮汕仍是全国灯谜最发达的三大地区。
现在,厦门尚有两大灯谜社团,一个是厦门市职工灯谜协会,成员有100多人;一个是同安区灯谜协会,成员有几十人。
3灯谜和谜语有何不同?
很多人有疑问,都是猜谜,“灯谜”和“谜语”有什么不同?针对这一问题,马先进行了解读。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shangshuixian/497689.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