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信息网

横山:牵住产业“牛鼻子” 走出致富新路子

横山:牵住产业“牛鼻子” 走出致富新路子

初秋时分,进入高圪��村,映入眼帘的是平整的梯田、整齐的厂房,不远处猪群羊群里传来嬉闹声,迎面而来的村民忙碌而喜悦,幸福小院文化广场上的孩子们欢愉地玩耍,黄土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光。

2016年,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开始结对帮扶横山区响水镇南塔办事处高圪��村。驻村工作队扛起帮扶的责任,用心用情开展帮扶工作,探索出了脱贫攻坚的“高圪��模式”。

目前,高圪��村拥有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总投资140万元的光伏电厂、投资80万元的村种羊场、农产品加工厂……在4年的时间内,各级各部门累计投入资金3538.43万元,全村水、电、路、4G信号全覆盖、太阳能路灯、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善。经过一系列的扶持措施,高圪��村全村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退出。实现了从深度贫困村到“脱贫攻坚工作示范村”“农村综合改革先进村”、再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转变,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今日的高圪��村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收入翻番,已经变成了“金疙瘩”村。

开出脱贫处方 �出致富新路

高圪��村距县城76公里,总土地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838亩,全是山坡地,有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共220户840人,在册贫困户44户136人,其中五保户3户4人,低保户12户21人,一般贫困户29户111人,村里没有主导产业,没有集体经济,群众靠几亩山旱地过生活,这里山大沟深、土地贫瘠、降水量少、品种老化、收入低下,可以说是横山区乃至榆林市最为贫瘠的地方之一,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脱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为了不辜负组织特别是广大村民的期盼,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调研,了解村情民情,召集村两委、党员和村民代表开展大讨论,通过反复论证,找准了高圪��村贫困的病根,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给高圪��村开出了脱贫处方,结合高圪��村实际,制订出了“远抓果业、近抓粮畜、种养结合、三产相融”的发展规划,就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林果业和羊子为主的养殖业两大主导产业,着力构建生产生态协调、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耕地产出率大幅提高的产业布局。

截至目前,该村利用果业项目新栽种苹果1100亩、梨树700亩,人均2.14亩;利用退耕还林项目新栽核桃、花椒、油用牡丹、李子、蓝西梅、杏等4608亩,人均5.49亩;利用中药材项目种植中药材150亩;利用扶贫整合资金新建羊圈27个,新增羊子2500只,达到4500只,人均5.4只;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压缩到1100亩,调减2000亩,人均保有1.3亩口粮田,改“广种薄收”为“少种多收”。在种植业上,种子更新了、引水上山了、梯田平整了、农技改革了,全村的粮食产量稳步提升。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免费为高圪��村提供了3000多亩农作物种子。在全市创新推广了高圪��村的苹果幼苗地套种低秆浅根农作物技术。

产业发展了结构调整了,但是没有村集体经济的壮大,贫困户今后的发展就没有底层动力。于是在全村推行“三变”改革,土地确权后,打破地界,统一规划,以村组为单位,设置耕地股、资金股、扶贫股、全体村民发展纳入了大盘子,共担风险、利益共享,这样,脱贫发展的路上就没有一人掉队。作为全省首批“三变”改革示范点的高圪��村,目前已完成清产核资、人口认定、股权设置等工作。按照这一脱贫处方,一步步落实,村子里,基础设施改善了,产业结构合理了,村民短期收入有保障、长期收入有盼头,扶贫工作队和村民都对村子的发展充满信心。该村的产权制度改革还被省农业农村厅领导总结为“深度贫困村产业脱贫与产权制度相结合的模式”。

特色产业“造血” 筑牢脱贫根基

驻村工作队有了扶贫工作思路后,高圪��村就成立了横山区绿冠升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村干部和村民共同出资24万元,利用横山区每户6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和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帮扶的每户4000元资金为10户贫困户注资10万元,建起了黑毛土猪养殖场。又动员农业企业给村里捐赠10头种猪,这10头绿色有机猪成为了高圪��村脱贫致富的起点。

随后又建起了小杂粮加工厂,确立了非贫困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和贫困户“负赢不负亏、保底分红”,两年内每年分红不低于20%的利益分配原则,实行“社财乡管”的财务管理制度,用制度规范合作社的发展,贫困户生活有了保障,发展产业的劲头更足了。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shangshuixian/582998.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