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瞳工作室出品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张玉龙 常静 策划 赵英淑 滕继濮 林莉君
他们经历过生活的“苦难教育”,渴望“和正常学生一样被对待”,他们抓住了教育的“稻草”,最终成就自我,收获事业。不过,在学子们努力的同时,来自国家、地方、教育部门、高校、社会的努力必不可少。
听障生展示手绘作品。常静供图
23岁的冯豪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看”手机,一篇中医文章吸引了他。
他将眼睛凑到手机前,在额头几乎要碰到屏幕的地方,用指尖快速地拨弄着屏幕,此时,手机里的人声翻译以3倍快进的速度读取文章,这是常人难以听清的语音“快进”模式,可却是让他最舒适的语速。
16年来,冯豪的视野被黑暗笼罩着。在医学上,他被称作视障人士,即“盲人”。他的眼前什么样?一片黑暗?
冯豪向科技日报记者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冯豪爱笑,也喜静;他常常独自一人打车、买票、坐飞机、乘高铁;他热衷于上网、玩游戏、写诗;作为滨州医学院(以下简称滨医)中医学专业的大学生,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斩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并连续两次拿下国家奖学金……在他的盲人同学中,很多人都像他一样优秀:不耽误学习的同时,获得国家级跳绳比赛冠军;毕业之后,他们从事文字编辑、法律工作、会计工作,甚至成为大学教授、公司总裁……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很多人将视野聚焦到残疾人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上。他们是不幸的,先天或后天,他们失明了,聋哑了,肢体残疾了;他们又是幸福的,在我国8500万各类残疾人中,他们是极少数的幸运儿,得到了上大学的机会,进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听障生贾宾展示打印的口腔模型。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摄
“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
趁着晚自习前的闲暇时间,汪普武在手机上玩了一把“三国杀”,这是一款以三国演义为背景的策略卡牌桌面游戏。在游戏中,他官至“四品”,“属于中等偏上的玩家水平”。
汪普武是滨医特殊教育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每天过着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虽为盲人,但他喜欢阅读,写散文和诗。记者采访时,他随手念起在校报上发表的《月明中秋》:
“又到中秋,月圆桂香。天上的一轮圆月,引起浪漫的思绪。比如思乡,比如怀念,比如绵绵爱意……这是一个思念涌上心头的节日,也是一个诗文飘飞的日子。每当月明晴朗,我们心里就多了一丝乡愁……”
汪普武看书,更准确地说是听书,是借助助视器或者翻译软件,将课本内容听到耳朵里。只不过,语音速度比平常快3—5倍,这是盲人学生最舒适的语速。他的辅导老师郭杰博士向记者介绍,一般人“一目十行”,因需借助器械,这群孩子特别是弱视孩子“一行需要看十遍”,才能达到常人效果。
视障生冯豪正在用手“阅读”盲文书籍。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摄
郭杰喜欢跟这群可爱的学生打成一片。他肯定地说,这群孩子虽然看不见,但思辨能力很强,课堂气氛活跃,有的学生甚至对一些常人觉得晦涩的书爱不释手,经常与他探讨“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辩证关系……
经历过生活苦难的残疾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上会表现得更加坚强。
作为汪普武的同班同学,冯豪在6岁时因视网膜母细胞瘤,被病魔夺去了双眼。从那以后,他对一切都看开了。“我都失明了,还怕什么呢?”他说。
在学习上,他自律得让人吃惊。他为自己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比如每天早起一小时,晚睡一小时,挤一切时间巩固专业知识。他的课外活动也全面开花,参加了当地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宣讲团,面向社会讲述残疾大学生的青春奋斗故事。
“我可以自豪地说,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冯豪说。
梳理汪普武、冯豪,以及滨医上百个残疾人大学生的简历,不难发现,这个群体中,优秀是普遍现象。
视障生图书馆。常静供图
拒绝“圈养教育”,去标签化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shangshuixian/608416.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