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
一个人、一个故事,
看似平凡简单,
却点燃许多人心中的激情与梦想。
在北京林业大学67年发展历程中,
涌现出很多先进人物代表。
2019年,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北京林业大学启动首届“北林榜样”评选,
推出一批秉持理想信念、保持崇高境界、
坚守初心使命的身边榜样。
他们有的已是耄耋之年,有的正桃李年华,
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部门、学院,不同的领域,
却有着相似的人生追求:
选择响应时代号召,书写有为人生,
将最美的年华与祖国的命运、
学校的发展紧紧系在一起!
榜样——亮如明烛,灿若星斗。
北京林业大学官微特推出“榜样的力量”系列报道,
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一起向“北林榜样”致敬!
��点击视频,走近“北林榜样”特别提名奖获得者——刘金凤、潘文红夫妇从选择成为西藏定向生的那一刻起,刘金凤的命运就跟西藏这个在外人眼中神圣又神秘的地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北京林业大学四年的时间里,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知识,为未来的驻藏生涯积蓄着力量。2011年夏天,刘金凤毕业了,带着对拉萨生活的向往,坐上了西去的列车。
2019年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洪元赴藏看望毕业生(左一为刘金凤,右一为潘文红)
在来西藏工作之前,刘金凤曾对未来有过许多设想,关于工作,关于朋友,关于家庭……而如今,这些设想正在这方土地上,一点一点地变成现实。
高原上最放心不下的人
来到西藏后,刘金凤被分配到拉萨市柳梧乡人民政府工作。2011年的西藏拉萨还不那么热闹,经历了四年繁华的都市生活,这个寂静的小乡村让她一时有些难以适应,而举目无亲的境况更让她时感孤独。尽管如此,她却没有想过退缩,她还记得定向生的责任和内心的向往,也忘不了临行前老师们的殷殷嘱托。她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开始逐步适应这里的生活。
��刘金凤走访群众2015年9月,柳梧乡成立精准扶贫办公室,根据组织安排,刘金凤由柳梧乡人民政府民政助理员调整为乡扶贫专干。几年的乡政府工作让刘金凤马上快速地适应了新的岗位,她以百倍的精神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很快成长为办公室骨干。她深入一线悉心走访,登记造册,给147户517人贫困户建档立卡。从此,这群人成了她在雪域高原上最放心不下的人。
或许是身为大学生的缘故,刘金凤对贫困家庭孩子们的教育格外关注。在外求学多年,刘金凤自然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而她自己更是这一道理的验证者和受益者。2015年12月,刘金凤带领着扶贫办另一名专干深入三个贫困村,针对贫困户家庭子女求学情况进行逐一入户排查并登记。在和孩子们的交谈中,她听到了他们对于继续求学的渴望,那种期待的目光让她想起了成长岁月里刻苦努力、渴望改变命运的自己。她下定决心要为这些孩子做些事情。
在走访工作结束后,她和同事一起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汇总,形成资助帮扶建议方案,上报上级部门研究。在他们的努力下,柳梧新区教育资助实施办法正式出台,孩子们上学的钱有了着落。2016年10月,她再次踏进困难学生的家门,为他们送去了沉甸甸的资助金。看到父老乡亲们一张张真诚喜悦的笑脸,她感到从未有过的高兴,不禁想起了几年前自己怀揣着乡亲们东拼西凑的学费踏入大学校门的场景,眼角也渐渐湿润了。
��组织群众人员维修下水管道身患腿疾的女人家里没有男劳力,只能和女儿两人相依为命,无法出远门,女儿去上大学后只能借住妹妹家,靠政府发放的补贴度日;老两口带着一个孙子,老夫妻俩年纪大了,只能在家里相互照应着过日子,孙子还在山南读着高中……人们常说,幸福的人总是相似的,不幸却各有各的不同。自从从事扶贫工作后,刘金凤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她把这些情况都记在本子上,密密麻麻的小字爬满了一张张纸。
“这些好像一根根小刺,扎得我心里痛。”
为了不让这些小刺“刺痛”更多的人,刘金凤和其他同事一道,跑到多个村委会取经学道,讨论针对每户的脱贫措施,向上级部门递交了调整现行惠民政策的意见建议。在他们的努力下,一系列易地搬迁、转移就业、教育资助、医疗救助、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等方案陆续出台,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救助帮扶标准,群众的生活有了更加有力的保障,孩子上学不再是难题,有病也敢去医院了,就业机会也越来越多了……这一切,都让乡亲们看到了幸福新生活的希望。
��带领群众筑堤抗洪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shenqiuxian/327946.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