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信息网

新春走基层丨“梦里张庄”话幸福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董林 张学文 童浩麟

乡村的腊月二十八,年味浓得似乎要溢出来:太阳这才刚刚偏西,满街飘着炸丸子蒸花馍的香气,大街两边的商户把红红绿绿的年货堆成了小山,一些淘气的孩子已经按捺不住兴奋,在空场上放起了“二踢脚”。迎着满街的红灯笼,记者走进了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

在豫东,张庄村很有名:九曲黄河,张庄村就坐落在最后一道弯处。黄河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而张庄村,正处于黄河最典型的“豆腐腰”地段,历史上遭受过无数水患灾害。

1963年的春天,焦裕禄在张庄村打响了治理“沙害”的第一枪——“贴膏药扎针”。“用淤泥黏土封沙是‘贴膏药’,种上槐树叫‘扎针’,张庄从此开始变了样。”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说。

现在的张庄依然有名:村名前常被人们加上“最美”“幸福”这样的形容词。在村口,一块写有“幸福路”的红色路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路标旁,一条6米左右宽、平展展的水泥路由北向南伸向远方。阳光下,道路整洁如一,两旁家家户户门口的大红灯笼在微风中摇曳,煞是好看。

申学风说:“5年前的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是沿着这条路走进村民家中,同干部群众座谈。”

“当时,我就坐在总书记的左手边。”申学风动情地说,“座谈会上,我们村‘两委’向总书记郑重承诺,总书记来到张庄,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我们有信心在三年内摘掉贫困村帽子。”

2014年,711户2963口人的张庄,在册贫困户212户792人。至2016年年底,张庄和兰考县其他114个贫困村一起,如期脱贫。

一个生机盎然的张庄,在群众奋斗的手中“喷薄”而出。

“脱贫摘帽,发展产业,5年来张庄摸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申学风比划着说。

离幸福路口不远的昔日贫困户闫春光家,窗明几净,习近平总书记的画像悬挂在客厅的正中央。

“不懂技术,2013年我刚办养鸡场就赔了1万多元,家里还有几万元的外债,一时间不知道该咋办了。那天总书记来到俺家,了解情况后,亲切地问我下一步的打算,鼓励我好好干,争取早日脱贫。”闫春光幸福地回忆道。

5年来,闫春光始终不忘总书记的关怀——每天起早贪黑,一边到县里学习养殖技术,一边上网学习管理知识。在他的用心经营下,鸡场养殖规模从最初的3000只发展到1万只,日产鸡蛋500余公斤,年纯收入20多万元。

面对记者,闫春光晒起了自家的“小幸福”:去年收入几十万元,两个孩子送到城里上了寄宿制学校,在村里租下两间门面房开起土特产专卖店,用土法加工花生油、小磨香油。“今年春节前,光是卖小磨香油就赚了20多万元!”

说起下一步打算,记者给闫春光出主意:“可以开网店,通过网络卖香油。这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强项,我们来帮你。”大家一起开心地笑了起来。

闫春光想让记者给总书记捎句话:“真希望总书记早日再来张庄,看看俺们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尝尝俺磨的香油香不香!”

靠天空米缸,靠己粮满仓。

与闫春光家斜对过的老支书文伟清家也是大变样。当年,习总书记曾在他家门口品尝了他老伴簸箕里的花生。如今,老两口对花生进行深加工,取名“文氏花生”;儿子用流转的100亩土地种莲藕,亩产达2000公斤,碰上今年的好年景,莲藕毛利20万元,成为张庄发展特色种植业增收致富的典型。

农历腊月二十八,挂上大红灯笼的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幸福路上溢出浓浓的年味。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史长来 摄

今日张庄的幸福是撸起袖子干出来的。申学风说:“张庄地处黄河最后一道弯,又是焦裕禄找风口治风沙的地方,毛主席和习近平总书记都曾来过这里,我们有条件发展红色旅游。”

和豫东大多数村庄一样,张庄村空心房、空心院有很多。

2016年5月,村“两委”将6户空心户打造成的第一个农家乐正式开业,名字很美——“梦里张庄”。2018年9月,张庄村被认定为我省乡村旅游特色村。两年时间,张庄乡村旅游已红火起来。

“我们把旅游资源细分为红色游、乡村游、黄河滩区游三类。仅红色游就有四面红旗馆、焦裕禄精神体验基地、年代记忆民俗馆等多元化旅游景点。”申学风对乡村旅游娓娓道来。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taikangxian/410140.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