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州开发区专精特新之道:孕育全市半数“小巨人”企业,冲刺“万亿制造”强区)
广州开发区俨然已成为一块孕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沃土。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广州共有47家企业上榜,其中广州开发区独占26家。至此,广州开发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已占广州全市接近一半,并且这些企业的发明专利授权量稳居全国经开区第一名。
专精特新企业的多寡已经成为衡量创新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广州开发区亮眼的表现背后拥有什么“密码”?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深入调研发现,作为广州市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营商环境主阵地,广州开发区将培育和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头等大事”,聚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全方位优化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融资服务等政策,力图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活力之区。
这其中,灵敏的产业触觉和“快而准”的政策服务体系迭代,是广州开发区的重要成功之道。不久之前,广州开发区又在全国率先推出了10条“专精特新”专项政策,从落户投资、研发创新、金融扶持、人才支持等七大维度进一步优化政策和服务。
锚定“专精特新”带来的一批隐形冠军、单打冠军乃至旗舰企业、航母企业的涌现和集聚,也已支撑起了广州开发区的竞争发展新能级。当前,广州开发区提出,瞄准八大产业集群,突破工业总产值“万亿级”大关,加快打造“中国工业最强区”。
灵敏的产业触觉和“快而准”的政策服务体系迭代,是广州开发区的重要成功之道。郑迪坤 摄
专精特新企业站上“C位”
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之前,广州市联柔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已扎根广州开发区十几年,该企业深耕软体家具、家居工业物联网、数字化智能制造及系统集成供应。
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是创新。联柔机械项目经理李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基于对软体家具自动化设备的持续研发,联柔机械逐渐形成了创新优势。“我们在这一细分领域的市场份额全球第一,占据国内40%的市场份额,可以说是隐形冠军企业。”
这样科技含量高、设备工艺先进、市场竞争力强,并且活跃在前沿科技产业赛道上的专精特新企业,广州开发区还有不少,并且大多数都已在此孕育多年。
同样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名单的广东博纬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广州开发区已有10年,该企业主要从事高容量基站天线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博纬通信研发部经理吴泽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该企业先后在矩形赋形和多波束等核心领域实现突破,“由于我们拥有技术优势,几年前就通过了华为产品认证,成为专用供应商,这也让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目前我们的市场份额位居全国前二”。
这还只是一个缩影。近年,广州开发区紧盯“卡链处”“断链点”,大力支持企业集中攻关、破解难题,形成了“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梯次发展格局。
例如,禾信仪器实现了射频电源、自动调谐及高频脉冲3项质谱核心技术突破,环境监测质谱仪入选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明珞装备汽车焊装生产线总拼技术优于国外;方邦电子高性能电磁屏蔽膜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全球占有率位列第二。
一批批拥有“独门绝技”的“单项冠军”在广州开发区不断涌现。广州开发区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区3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实现核心关键技术从0到1的突破,荣获中国专利金奖3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6项。
显然,专精特新企业已在这里站上了“C位”:广州开发区高成长瞪羚企业群体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超过9%,是全区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全市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
产业链深度融合孕育
专精特新企业的孕育,产业基础和科创能力是先决条件。
作为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主战场和科技创新主引擎,广州开发区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并以“制造立区”为理念不断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层级提升。
这一优势首先体现在产业规模上。广州开发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徐丹介绍,2020年该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形成了汽车、电子、能源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化工、食品饮料、电气机械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工业百强区前三。
产业的前沿化探索布局则形成了更多新动能汇聚。广州开发区3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分布在生物科技、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领域,这些都是广州开发区近年重点布局的产业,也与广东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目前,广州开发区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全市50%。同时,广州开发区还大力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该区科技创新指标多年位居全国经开区第一,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38%。
按照广州开发区“万亿制造”冲刺计划,到2025年该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要突破1500家,制造业上市企业突破80家,其中新增1家千亿级企业、2家500亿级企业和10家百亿级企业,并形成3个2000亿级和5个1000亿级先进制造集群。
与之呼应,创新能级将进一步提升,广州开发区将建成1个创新基础设施集群、3个国家级创新中心,新增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25个。
广州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该区将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硬科技对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引导2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占全市41%)、8家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深化面向中小企业提供规模化、定制化和敏捷化科技服务。
更为重要的是,广州开发区力图通过促进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方式,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孕育发展提供赋能。当前,广州开发区正加快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建设,并正以 “龙头引领+企业抱团+平台赋能”为链条推动产业融通发展。
例如,以视源电子作为新型显示产业的“链主企业”、粤芯半导体作为集成电路产业的“链主企业”,联动中小企业突破发展。视源电子总经办总监钟志强表示,未来该企业不仅将聚焦主业加大研发投入,也将借助产业链升级拉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小巨人”企业数量要翻番
什么样的沃土才能不断孕育专精特新企业?对于广州市开发区而言,这一问题似乎有着标准答案:创造能让中小企业专心“办大事”的优质营商环境。
近年,联柔机械保持着每年30%的营收增长速度,今年产值将达到4.5亿元。“我们现在的产能已经跟不上了,但广州开发区及时帮我们解决了部分用地需求。”李博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类似的案例在广州开发区并不鲜见,围绕专精特新企业这类新“物种”的发展需求,当地极力优化服务和政策体系,以让企业获得更好更快发展。
专精特新企业一般是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大但造血能力往往还不足。这成为不少企业的痛点,也是广州开发区政策服务的焦点。吴泽海介绍,该企业先后获得了贴息贷款、研发项目奖补等各项支持,“2012年到现在已经超过了2000万元,力度非常大”。
广州开发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总经理邢宝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广州开发区设立了科技信贷风险资金池,打通市、区两级资金池,两级合计可最高补偿累计不良贷款本金余额的90%,“信贷资金往科技型中小企业倾斜,让许多专精特新企业成为受益者”。
根据最新目标,到2025年广州开发区要力争实现单项冠军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数量翻番。这一目标之下,广州开发区掀起了新一轮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浪潮。
不久前,广州开发区还在全国首推“专精特新”专项政策,从落户投资、成长壮大、研发创新、金融扶持、人才支持、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园、优化服务等方面升级政策。
同时,广州开发区还启动实施 “育苗”工程,系统优化中小企业培育机制,强化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分行业、分类型构建优质企业库,目前全区经认定孵化器共100多家,载体内企业已超5000家,成为高成长企业涌现的强大储备库。此外,实施“培优”工程,聚焦重点产业支持创新实力强的中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方式做大做强。
“广州开发区正逐步建立起一套成熟机制,不断挖掘出某个领域的高成长企业,然后对其进行全要素的赋能,帮助其打造成‘小巨人’企业。” 邢宝伟在广州开发区从事企业孵化已有多年,他相信,随着新兴产业壮大和科技创新生态完善,这里将走出更多“小巨人”。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fugouxian/171778.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