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英国使馆网站10月19日消息:10月19日,中国生态环境部和中国驻英国使馆联合举办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线上中外记者会。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中国驻英使馆大使郑泽光分别发表讲话,并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中国日报》、凤凰卫视、英国广播公司(BBC)、天空新闻台(Sky News)、独立电视台(ITV)、《卫报》、路透社等多家媒体参加了记者会。 (原文来自www.9y9y.com)
在当天的记者会上,有媒体提问称,一些报纸指出,中国是今年冬天英国燃料危机的根源。大多数英国人在家看电视或在街角小店看报纸了解中国,而非亲自赴中国了解实情。中国如何说服他们相信中国仍在采取一切切实行动与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起应对气候变化?
(原文来自www.9y9y.com)
郑泽光表示:的确,今年以来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给世界各国都造成了影响。中国国内出现暂时性的电力、煤炭供需偏紧,给正常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一些影响。
(原创文章www.9y9y.com)
中国正采取有力举措,保障国内能源供应和经济持续快速复苏。与此同时,我们坚决遏制“两高”(高污染和高耗能)项目盲目发展,同时大力鼓励各地增加可再生能源供应,加强煤炭节约利用。中国煤炭产量上升不是长期现象,相反,长期来看煤炭产量是下降的。
英国面临的燃料危机有自身原因。英国政府、产业界均认为英国能源有保障,但由于货车司机、港口工人人手不足,导致英部分地区能源供应跟不上。这是物流的问题。另一方面,欧洲和国际能源市场普遍涨价,致使英国一些能源公司消化不了成本上升而倒闭,这也加剧了英国国内的能源紧张。但这些问题与中国无关,英国应从自身找原因加以解决。
正如解特使和赵副部长刚才所说,中国从来说到做到。口惠而实不至不是中国的习惯。我们认真对待和履行承诺。中国提出的减排目标既是雄心勃勃的,也是建立在自己国情和科学研究基础上,我们有充分信心实现公布的减排目标。
以下为郑泽光大使在记者会上的讲话全文和答问实录如下:
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郑泽光大使在中外记者会上的讲话
(2021年10月19日上午)
尊敬的解振华特使,
尊敬的赵英民副部长,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
我谨代表中国驻英国使馆,对解振华特使、赵英民副部长出席本次记者会表示衷心感谢!对各位记者朋友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
刚才,解特使、赵副部长介绍了中国主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的成果、以及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的期待,相信有助于记者朋友们准确了解中方看法和主张。当前,英国各界高度关注生态、气变问题以及中英双方在这一领域的合作,我愿就此再谈几点看法:
中国高度重视保护生态、应对气变。**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中国全社会的共识。自2012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就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一起被列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点并得到坚决贯彻落实。
中国提出2030年、2060年“双碳”目标以及在保护生态方面出台的重大举措,已纳入国家发展总体规划,并将进一步形成“1+N”政策体系。这些都展示了中国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助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
中国的减排和环保努力正取得显著成效。了解中国政治体制的人都知道,中国有很强的执行力。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已取得显著成效。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中国已提前超额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截至2020年底碳强度比2005年降低约48.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9%。中国已启动全球最大碳市场上线交易,正推进全球规模最大的核电建设,并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第一期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的项目已开工。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仍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大国,中国要实现应对气变所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实属不易,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但我们言必信、行必果,有充分的信心实现所承诺的目标。
中国愿同各国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合力应对。当前,各方应加强协调,共同推动COP26取得积极成果。为此,必须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遵守和实施国际规则,特别是要坚持《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原则和要求,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和各自能力原则。设立新的环保目标应兼顾雄心和务实平衡,使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作为已经工业化几百年、留下大量历史欠账的发达国家,理应率先大幅减排,为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作出更大贡献,而不是一味向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责任。发达国家还应聚焦兑现2015年在巴黎作出的承诺,大幅提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力度,兑现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支持的承诺。
中国采取的重大举措,既是为了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造福中国人民,也是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变作出积极贡献。中国一直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变,从非洲的气候遥感卫星、到东南亚的低碳示范区,再到小岛国的节能灯、纯电动车,这些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中国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起绿色行动倡议,2020年可再生能源投资占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总投资比重由2019年的38%提升至57%。中国还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将继续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
气候变化、生态恶化、新冠肺炎等全球性挑战再次告诉人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人民都是“地球村”的居民。唯有和平相处、团结合作,才能有效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
中英是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应该对人类发展进步有更大作为。中英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合作潜力很大。近日,查尔斯王储殿下应邀在COP15领导人峰会上发表视频讲话,并同中国企业家举行高级别视频对话会。英国COP26候任主席夏尔马访华并同解特使进行深入交流。几天前,第七次中英能源对话成功举行。中英双方应在现有基础上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
双方应就COP15第二阶段会议加强协调,和各方一道推动制定和实施兼具雄心、务实和平衡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做好COP26同COP15的衔接,共同推动COP26格拉斯哥会议达成积极成果。拓展两国在绿色金融、绿色科技、海上风力、核能和潮汐发电等绿色能源、新能源汽车、碳捕捉和封存等领域的务实合作。鼓励两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三方合作。双方应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原则,聚焦合作、妥处分歧,推动两国关系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正确轨道,为两国在应对气变、实现绿色发展等重大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营造有利的政治环境。
我坚信,只要中英携手合作,就能为两国绿色发展创造更多机遇,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
记者会上,解振华特使、赵英民副部长、郑泽光大使分别回答了中外媒体记者的提问。其中,郑泽光大使的答问实录如下:
《人民日报》:郑大使,您认为中英在环保领域可以行哪些具体合作?
郑大使:首先,中英两国在环保领域各具优势,务实合作潜力巨大。双方可加强在两个方面合作。第一是政策协调,第二是务实合作。
政策协调方面,我认为双方目前的优先目标应是确保COP15第二阶段会议的工作和即将举行的COP26取得真正成功。正如解特使和赵副部长刚才讲到的,中方愿同英方及其他缔约方加强沟通合作,推动上述目标的实现。
在务实合作领域,我认为中英两国企业可在包括绿色科技、绿色金融、可再生能源、民用核能、电动汽车在内的很多领域开展合作。电动汽车领域已取得一些进展,大家可以在伦敦街道上看到比亚迪的电动公交车和吉利的出租车。还有一些中国企业正参与英国汽车电池研发、风力发电等相关项目开放。
必须指出,中国投资者在密切关注英国政策的变化。如果你告诉投资者,你欢迎他们来投资,他们会表现出兴趣,但只有当你用行动展现诚意,他们才会做出投资决定。所以,英国持续改善中国投资者投资环境十分重要。
希望英方同中方朝着同一方向密切合作,为两国企业合作营造有利的环境,推动开展更有成效的企业合作。
这是我对你问题的回答。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郑大使,您可能已经读过一些新闻报道和分析,称中国煤矿在Cop26之前将增加数千万吨的产量以应对电力危机。一些报纸还指出,中国是今年冬天英国燃料危机的根源。大多数英国人在家看电视或在街角小店看报纸了解中国,而非亲自赴中国了解实情。中国如何说服他们相信中国仍在采取一切切实行动与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起应对气候变化?
郑大使:的确,今年以来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给世界各国都造成了影响。中国国内出现暂时性的电力、煤炭供需偏紧,给正常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一些影响。
中国正采取有力举措,保障国内能源供应和经济持续快速复苏。与此同时,我们坚决遏制“两高”(高污染和高耗能)项目盲目发展,同时大力鼓励各地增加可再生能源供应,加强煤炭节约利用。中国煤炭产量上升不是长期现象,相反,长期来看煤炭产量是下降的。
英国面临的燃料危机有自身原因。英国政府、产业界均认为英国能源有保障,但由于货车司机、港口工人人手不足,导致英部分地区能源供应跟不上。这是物流的问题。另一方面,欧洲和国际能源市场普遍涨价,致使英国一些能源公司消化不了成本上升而倒闭,这也加剧了英国国内的能源紧张。但这些问题与中国无关,英国应从自身找原因加以解决。
正如解特使和赵副部长刚才所说,中国从来说到做到。口惠而实不至不是中国的习惯。我们认真对待和履行承诺。中国提出的减排目标既是雄心勃勃的,也是建立在自己国情和科学研究基础上,我们有充分信心实现公布的减排目标。
谢谢!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fugouxian/187536.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