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信息网

2022年,宏观政策有这十大看点

2021年,中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2年要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新年来临之际,证券时报推出2022年宏观政策十大看点,邀您一道畅想新年宏观政策着力点。

政策面整体宽松 护航稳增长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强烈稳增长信号,预计在2022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GDP增长目标将设定在5%以上。尽管2022全年同比增速将会放缓,但考虑到政府未来将采取更具支持性的政策举措,平均增速水平有望回升。

以“稳”为主将体现在政策面整体宽松,以“稳”为主也将体现在政策着力防止经济增速的大起大落。从经济增速看,2022年季度经济增速会呈现前高后平的走势,因此上半年,特别是一季度需要填谷削峰,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十分重要,政策的托举效应将重点在上半年释放。

财政赤字率将回归3%水平

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的要求下,今年财政赤字率有望回归至3%水平。一方面是2021年支出节奏后移的财政资金将有部分在今年初见效,减少了今年财政赤字规模增加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是在财政收支持续紧平衡状态下,赤字率有必要进一步降低以确保财政更可持续。

从政策表述来看,近两年的财政政策均强调“更可持续”,背后反映出的是近年来财政预算平衡难度持续加大,紧平衡特征进一步凸显。在2021年,考虑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逐步恢复,财政政策首次提出“更可持续”,赤字率有所下调,按3.2%左右安排。因此,在2022年,同样要求“更可持续”的财政政策或也将进一步下调财政赤字率。

部分减税降费政策将延续

2021年,我国在针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和鼓励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上已经出台了许多阶段性税收优惠政策,部分年底到期但效果好的减税降费政策将在2022年延续实施。

为持续减轻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负担,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决定延续实施三项个税优惠政策至2023年底,其中就包括将全年一次性奖金不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实施按月换算税率单独计税的政策。该政策将继续为多数工薪阶层在年末节省一笔可观的税费。

2022年的减税降费政策必将继续向制造业倾斜,国务院常务会议已明确提出,要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力度,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从2021年相关政策来看,如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已上调到100%,2022年不仅有望继续实施,还可以考虑对将政策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其他涉及科技创新的行业。

货币政策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

岁末之际,央行已通过全面降准、续作MLF、降低一年期LPR报价等方式向市场释放充裕的流动性。这表明货币政策正在及时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对稳定市场预期,缓解楼市下行压力,带动消费、投资修复性增长具有重要的信号作用。

市场人士普遍预计,在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情况下,2022年降准、降息的窗口仍可能开启。在稳健基调下,仍将以结构性支持稳增长为主,央行将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MLF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逆周期增加对重点支持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力度,促进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助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022年货币政策的另一条主旋律是持续改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加强政策协调联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重点领域的支持,推动国民经济畅通循环。

加强跨境资本宏观审慎管理

尽管全年来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幅度有限,只有近2.5%,但期间双向波动幅度明显加大。展望2022年,在中美货币政策“错位”的大背景下,可以预期,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幅度有望进一步加大。

考虑到今年美联储会收紧货币政策,市场预期美联储今年年中开始加息,全年加息次数或为3次,海外收紧货币政策环境会给新兴市场带来一定的资金流出挑战,进而对新兴市场包括汇率、股市等在内的金融资产价格造成下跌压力。因此,市场预期的及时引导尤为必要。

尽管总体看,这一轮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不会改变中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格局,也不会改变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态势,但2022年外汇市场的波动会有所加大,依然值得高度关注和警惕,预计央行、外汇局等部门会加强预期引导和外汇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统筹安全与发展,维护外汇市场的基本稳定。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示,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注册制改革是资本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过去几年间,沪深交易所已经从科创板和创业板运行中积累了注册制改革的经验。可以预期,2022年,资本市场将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这将重塑资本市场生态。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做好政治、思想、业务和技术等各项准备,确保改革平稳落地;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也将以注册制改革作为牵引,统筹推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退市机制、多层次市场建设、强化中介机构责任、投资端改革、完善证券执法司法体制机制等重点改革,持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稳步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

稳字当头维护资本市场平稳发展

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维护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不仅要坚持稳字当头,全力做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积极贡献力量,还要把稳增长、防风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宏观研判,强化统筹协调,不断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处置、问责机制,完善风险应对的工具箱。

在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的同时,资本市场还担负着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积极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扩大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债融资,促进各类要素资源优化配置,都是2022年资本市场的重点改革任务。同时,坚持科创板“硬科技”定位,建设好创业板,扎实办好北京证券交易所,抓实抓细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平稳运行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更好发挥商品期货市场积极作用,助力保供稳价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都需要在资本市场平稳发展的基础上推进。

多个央企高质量发展文件有望落地

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将全面收官,7月份前基本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1+N”政策体系的具体施工图,2022年将不断深化实施。“1+N”政策体系还将不断完善,《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即将印发实施,优秀企业培育专项行动也将落地,目标是打造一批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同样值得期待的还有,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同时还将启动第二批重点产业链链长企业遴选。国有企业分类定责、分类监管也有望取得新进展。

2021年以来,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动作频频,进入三年行动收官之年,跨行业、跨领域、跨企业专业化整合将深化,海工装备、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物流大数据、航空货运等协同发展平台建设将加强。今年央企战略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将迎来新突破。

“一城一策”支持合理住房需求

作为重要支柱产业的房地产,必然也要求“稳”。当然,“房住不炒”定位是总基调,必须长期坚持。在这一大背景下,2022年的房地产政策将会较之前有所宽松,通过“一城一策”得到进一步实施。

第一,住房是居民的消费,要将房子回归到居住属性,满足居民合理的住房需求,包括自住需求和改善需求。预计2022年住房市场调控政策体系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方面,将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重点满足首套房、改善性住房按揭需求,包括贷款审批流程将进一步缩短、贷款利率下调的预期加大等,部分城市可能对首次改善需求政策有所放松。

第二,房地产是支柱产业,规模大,链条长,牵涉面广,房地产业的平稳健康和良性循环发展至关重要,房企过去那种高周转高负债的扩张模式不可持续,今年将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在房企融资方面,2022年会结构性宽松,特别是优质房企将得到更多支持,包括债券融资、并购贷款等。

第三,作为长效机制之一的房地产税,2022年有望得到进一步推进。国务院将制定房地产税试点办法,明确具体试点政策,并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

高水平对外开放步伐不停歇

“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成功地推进范围更大、领域更宽、层次更深的开放。包括率先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国内核准,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高质量举办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等。2022年,中国将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致力于同各国共同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2022年,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仍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必答题。

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多边机构改革,推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相关规则的制定,重点围绕外贸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加大信保、贸易融资、减税降费、通关便利等政策力度,特别是加强物流和港口收费项目的监督检查,完善跨境电商发展支持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整合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中资跨国公司。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自贸港)先行先试作用,积极推进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有望出台,在更大范围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fugouxian/239434.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