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信息网

2023年基金策略:把握三类行业的战略配置期

(原标题:2023年基金策略:把握三类行业的战略配置期)

12月已然过半,各大基金公司都在奋力冲刺2022年的业绩,虽然今年以来由于股债汇的演绎收益并不好看。截至12月15日,主动权益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股债平衡型,下同)四大细分类型均下跌15%左右;被动权益型基金(指数型、增强指数型,下同)受A股拖累表现同样不佳。但是随着国家对重点行业、防疫政策的转变调整放松,外资、海外券商也同步更新了对中国股市的增配信心,在2023年会有比较大的结构性机会。所以就需要我们在中长期把握重点行业发展机会,提前或右侧初期布局收获“果实”。

那么哪些行业、哪些基金值得我们在2023年关注、配置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2022年各类型的基金业绩帮助我们在2023年“有的放矢”。

一、2022年基金市场回顾

2022年的基金市场并不好过。新发基金从年初开始就持续走低,申购基金更是如此,其中权益类基金不管发行还是申购都较为冷淡。总体来看,2022年新发基金在1500只左右,远少于2021年的1947只;从数量来看,下半年要明显少于上半年,但是份额方面下半年要明显更多;其中主动权益型基金下半年基金发行数量/份额月均比重为28%/16%,上半年分别为30%/20%。2022 年1-11月,公募基金发行规模合计接近1.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50%;权益类产品发行规模占总规模的比重为24%左右。所以2022年在权益市场整体表现较差的情况下,基金市场的热度也不太高。

在收益回报上,根据投资类型统计了截至11月末市场上所有的公募基金在2022年的业绩表现情况。其中今年以来的收益率上限由高到低依次为QDII型(86.37%)>主动权益型(63.55%)>商品型(51.61%)>指数型(29.43%)>债券型(24.79%)>货币型(2.1%)>基础设施REITs(1.23%)>FOF型(0.27%);不过从收益率均值和中位数来看,商品型基金都要占据绝对优势,在正收益数量占比上也接近87%,位居TOP3;而主动权益型基金则垫底,正收益基金数量占比也仅高于FOF型基金;除此之外表现较好的还有货币型基金,以100%的正收益领跑所有类型的基金;债券型基金在各方面都保持了一个中等的水准。

通过统计2022年不同规模公募基金收益情况,可以看出,百亿规模以上的超大型基金收益平均值最高,为-2.24%;1亿-10亿的小型规模基金收益平均值最低,为-11.15%。规模越大,基金正收益占比越高,比重分布在25%-80%之间。

基金风格方面,从整体收益率来看,小盘风格基金表现优于中盘、大盘风格基金;价值风格基金表现优于平衡、成长风格基金。从收益的弹性来看略有不同,大盘风格基金表现优于小盘、中盘风格基金。

在2022年1-11月主动权益型基金收益前20名中,万家基金的黄海管理的三只基金万家宏观择时多策略、万家新利和万家精选以平均回报超56%占据1-3名,排名第4的为缪玮彬管理的金元顺安元启。白冰洋、余懿、武阳、董辰等均有多只基金名列前20名,杨宗昌、丘栋荣等明星基金经理也在前30位。

二、2023年基金配置总体策略

2022年全球经济都遭受了或多或少的“黑天鹅”、“灰犀牛”的攻击。从国内来看,上半年在动态清零方针下上海封闭1月,国内部分城市静默甚至接近5个月;疫情的反复对线下的破环更为严重,居民收入、消费预期大幅下滑,社零上半年同比下滑0.7%,全年PMI指数5个月低于50%,自6月的高点以来一直在下滑;储蓄意愿超预期,据央行统计国民倾向于“更多储蓄”的比例从2021Q1的49.1%持续上升至2022Q3的58.1%,国内居民储蓄余额月均增速超过10%。从国外看,海外地缘政治急剧变化,年初的俄乌冲突演变为更大规模的俄欧对峙、欧美经济衰退几成定局;面对美国近40年的高通胀,全球陷入加息潮、非美资产动荡下行;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也极易造成输入型通胀;不仅造成中国出口下行,欧元区、法、韩都面临创新高的贸易逆差,美国11月赤字也创下纪录。

所以总体上看,2023年海外主要“治胀”且叠加“滞”的影响。虽然美联储提出加息终点更高、周期更长的信号,但是当下CPI已见顶回落,对核心CPI影响更大的房租也有望在2023Q1走弱,届时美联储才有可能真正按下加息暂停键,但是失业率和衰退也随之而来,可能会贯穿整年,预计2022年美国通胀中枢在7%,2023年可能停止加息,2024年降息。国内则主要“抗滞”,力争在2022年仅剩的时间内充分释放向上动能,为2023年打下基础,尽可能减弱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重点还是要看地产政策的持续以及疫情政策的优化,预计2022年GDP增速预计在3%左右,2023年则恢复至5%左右。

从各类资产上看,A股其实并不悲观。内地各大指数均连续站上60日均线,在成交量上也一改过去的微量,市场预期转好,估值上也都处在历史低位,静待反转;港股今年一度跌超30%,随着内地经济发展上行,外资重新开始青睐,已收复一半跌幅。整体上2022年也是国内上市企业盈利低点,2023年极有可能触底回升,但是结构性行情不会改变,所以尽可能关注高景气、低估值、困境反转等风格领域。债券市场波动则有可能加大,由于当前通胀好转美国债利率也已开始回落,但是国内利率依旧在上行通道,或许会在2022年创下债券价格低位,2023年则博弈债市回暖逻辑,不过2023年国内流动性应该不会好于2022年,所以债券利率向上或向下的空间都不会太大,更多的还是交易型机会。大宗商品上,美联储加息退坡,能源、粮食的区域不均衡性预计会延续,或许会对价格形成支撑;但是全球衰退可能会对原油、金属造成压制,黄金支撑力度更大,比如美元、美债回落,新兴经济体央行增持等等。

所以在基金配置上,由于风格、行业轮动较快,个人配置难度更大,均衡依旧是普通投资者最大的可能战胜市场的法宝。建议优选配置均衡风格的产品,此外重点持有高景气度的细分领域、布局疫后复苏反转的行业主题基金,这样弹性更大。固收类基金则聚焦择时交易能力更强的产品。大宗商品重点配置黄金,灵活配置在产品上行周期内的其他商品。

三、2023年基金配置细分领域分析及推荐

综上我们知道,2023年在购买基金的时候并不是“无脑买就赚”。虽然2022年处于历史低点,但并不是所有的基金都能完成“鲤鱼跃龙门”,这就需要我们选择胜率较高的行业和基金经理才能保证自己在2023年“喝酒吃肉 ”。那么哪些行业或者基金是我们性价比较高的选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首先是科创方面。当前中美科技脱钩趋势显而易见,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而国内也在加紧布局,中央政策上将科技创新确定为“十四五”期间核心产业政策主线,“二十大”进一步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出要对信创、工业软件、机器人等强调实现自主可控、国产替代。除了国家政策,国内企业在研发投入、工程师红利下多项技术都在赶超国外先进水平,包括量子通信、精密汽车零配件、人工智能等,在历史基础薄弱的集成电路等领域也能实现部分替代。在板块配置性价比上,科技板块估值水平以及基金持仓拥挤度均处于历史底部区域。截至11月末,当前TMT各细分行业PE(TTM)均处于历史低位,也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根据国金证券的测算,2022年基金中报主动权益型基金中电子行业配置比例为9.70%、计算机行业配置比例为3.43%、传媒行业配置比例为0.82%、通信行业配置比例为1.34%,其中电子、计算机、传媒行业配置比例较2021年年报均大幅下滑,持仓均处于近3年底部位置,拥挤度低。所以科技不管是从国家战略支持、还是企业内生增长都有保障,叠加价格不贵,从长期来看配置的性价比较高。根据三季报科创方面基金经理的观点,半导体上普遍看好后期国产化率有望大步提升的CPU/GPU等高端芯片,以及功率半导体IGBT、军工半导体等;消费电子目前处于需求疲弱期和下行周期,不过估值也来到历史低位,而且虚拟现实正待发力,爆发点或许就在明年;信创方面大家普遍都看好明年将进入业绩加速期;其余方面云计算、汽车智能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都是未来的长期趋势,值得关注。在具体基金上,有大家都熟知的深耕半导体赛道的蔡嵩松,聚焦科技并看好信创的周志敏和刘金辉、泛科技类型的冯明远(新能源)和齐兴方(制造)等等。

其次是医药。今年医药的回调幅度相较于2021年更大,最大跌幅已超过30%。主要在于海外美联储加息对成长股估值的压制、国内集采政策推进下对药企毛利率的压制,此外新冠疫情的长期扰动使行业常规诊疗难以正常开展。不过经过5年医改、集采已经形成市场预期、DRGs支付改革政策推广、创新器械暂不纳入集采等诸多政策利好下,医药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而从需求端来看,医药生物的发展前景同样值得期待,人口老龄化对于老年病、慢性病需求大大增加;我国居民的消费升级正在拉开,带动医美、牙科、眼科等需求增长;同时我国家庭医药卫生支出依旧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随着12月防疫政策的不断优化,国内新冠患者在短期内必定会高增,根据海外经验,大概持续到2023年上半年,所以中短期来看对于新冠的症状缓解治疗药物需求会大大增加,而在抗原检测上也会有所放量;而在当下时点互联网在线诊疗、买药也会受益,上半年这部分药企会迎来产销两旺的局面;在下半年经过疫情的冲击后医疗有望回归正常的诊疗逻辑,呼吸机、制氧机、微创机器人、心血管、骨科等器械耗材以及疫苗、创新药,叠加医疗新基建和消费升级这些后期可长期布局的跨周期品种。从基金表现来看,2021年上任的基金经理仅有安信基金的池陈森表现最好,业绩跑赢同期基金经理50pct;2016-2019年上任的基金经理表现都差不多,任职年化回报都在10%以上;其中表现出色的有工银赵蓓(以超过130亿的规模创下了接近20%的年化回报)、工银谭冬寒(同期基金经理中年化回报最高)、交银楼惠源(聚焦医药创新,年化回报同样突破20%)、创金合信皮劲松(看好医疗设备、疫苗、CXO、高值耗材、创新产业链等长期逻辑)。

最后是消费。自2022年初以来,疫情多次爆发导致国内正常的消费复苏路径频繁被打断,消费对GDP贡献度也罕见的低于投资,跌破50%。从市场表现来看,和消费相关的几大板块在年内的最大跌幅都在20%以上。纺织服饰虽然承压但是优于大盘,前三季度零售始终波动且内外需不足使终端零售数据处于底部,不过2023年在低基数效应下有望好转,尤其是线下布局的标的,恢复弹性更好;社会服务应该是恢复最快的一个消费板块了,虽然2022年板块业绩触底,但跌幅已收窄至3%以内,在管控转向后,首先受益的就是本地化消费和近郊旅游,其次行业修复才会扩散至中高端市场、差异化标的,长期看出境游也会率先从外交、商旅、留学等刚需部分开启,并逐步过渡至旅游;食品饮料作为消费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在2022年估值发生了相当大的回落,疫情对生产、物流的影响在年内达到最大化,2023年在现有政策不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主逻辑应回归业绩增长,辅之以估值修复的次逻辑,所以可以布局基本面稳健向上的品种比如白酒龙头、处于向上周期或困境反转或前期受压制的投资标的;商贸零售在2022年呈现“V”型走势,不过化妆品、黄金珠宝等部分领域表现显著优于行业整体,在消费升级逻辑下高端护肤、洗护等细分赛道机会较多,疫情转向后婚庆等刚需复苏又会带来珠宝钻石、人工培育钻石的上行。整体看当前随着疫情防控政策逐步精准优化,居民复工复产有望有序恢复,消费信心、收入预期逐步提升,叠加中央“扩内需”的宏观布局,未来消费极有可能在疫后迎来快速反弹。从基金来看,对于大消费板块持仓比例变化不大,Q3相较Q2来说微降0.02pct,不过根据国外经验年内消费并不会大幅反弹,所以2022年可能并不会见到基金持仓的增加。从大类行业来看,食品饮料依旧是基金持仓最多的。从年份来看,2021年上任的基金经理表现最差,除了王麟锴、潘龙玲执掌的建信食品饮料收涨外其余皆为负收益;易方达萧楠、王元春的瑞恒混合也是同类基金中唯一年化回报超过30%的基金,而且在今年也保持了正收益,配置也比较均衡;诺安杨琨、宝盈杨思亮、交银韩威俊分别都有两只基金年化回报超过20%,实力也非常强。

以上就是针对在2023年极有可能实现触底反弹或者可以在中长期布局的三大领域的基金配置方向和思路。2022年已经给我们打开了绝佳的配置窗口,让我们静待2023年的绝地反弹!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雒佑。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星图金融研究院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fugouxian/731455.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