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信息网

深市国企力量?丨中国广核:见证中国核电从大亚湾走向世界的跨越式发展

(原标题:深市国企力量?丨中国广核:见证中国核电从大亚湾走向世界的跨越式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引进法国技术建设大亚湾核电站,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的发展路径,形成CPR1000技术品牌,再到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并获得EUR认证证书……

在核电领域实现了从白手起家到输出经验的逆袭,中国广核为我国国有企业乃至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了一个成功样板。

本期“深市国企力量”走进中国广核,近距离观察这家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始终立足于改革开放窗口的核能央企,如何走出一条世界一流企业的独特成长道路。

三重护城河

回首我国核电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人的核电梦正是始于大亚湾。

引进、消化、吸收,从国产化率不足1%的大亚湾核电站,到国产化率达到64%的岭澳二期核电站,中国核电产业在高起点上实现自主化水平快速提升。

在此基础上再创新,中国广核推出了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2020年“华龙一号”技术获得欧洲用户要求(European Utility Requirements)符合性评估,获得了EUR认证证书,2022年通过英国通用设计(GDA)审查,获得设计认可确认(DAC)和设计可接受性声明(SoDA)证书。

目前,“华龙一号”成为了与高铁齐名的“国家名片”,见证中国核电从大亚湾走向世界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广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表示,作为一家从“核”而来的清洁“能源”央企,中国广核成立40多年来,企业命运始终与“核”“能源”两个关键词密不可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核”特点的治理、管理和创新体系。

记者了解到,在对标先进过程中,中国广核不断提升现代治理、精益管理和创新能力,构建了企业发展的三重护城河。

其中,中国广核始终坚持走科技创新发展的道路,为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驱动力。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保障,全力推进重点科研项目和关键技术攻关,2022年研发投入约为38.52亿元,研发投入在电力行业中位于前列,持续跟踪国内外第四代反应堆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并积极参与相关技术的研发,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研发中心。

与此同时,中国广核高级管理团队均在核电行业从业20年以上,具备丰富的核电管理经验,在持续与国际同行对标交流活动中,也培养了一定的国际化视野,截至2022年12月底,技术人员占比达到91.92%。

专业化整合

核电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长期支持,中国广核的成长历程正是其中的缩影。

2019年中国广核A股上市实际募集资金净额约为123.9亿元,用于置换预先已投入募投项目阳江5、6号机组30亿元、投入防城港3、4号机组项目建设80亿元及补充流动资金约13.9亿元。随着阳江5、6号机组的投产,以及防城港3、4号机组的建设,公司的主营业务规模和竞争力不断增强,行业领先地位得以巩固。

过去三年,中国广核经营业绩稳健增长、核电在运装机不断提升,公司高度重视资本市场表现,通过开展股权激励、制定长期分红策略、策划股份回购等维护公司市值,传递长期信心。

其中,公司自2014年底H股上市后即策划了分三期、覆盖十年的股份增值权激励计划,目前已开展至第二期,公司H股股份增值权发挥了一定的激励效果。为更加有效地发挥上市平台功能,促进公司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公司广大干部员工、核心人才等进行长期激励,后续公司也计划在A股开展股权激励,更加充分地发挥A股上市平台作用。

国企改革方面,中国广核落实三年行动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专业化整合方面。

作为中广核核能发电领域唯一上市平台,公司于2021年11月与中广核续签了一份委托管理框架协议,更新委托管理目标公司范围,将仍保留在中广核的核电公司全部委托公司管理,更好地持续监督委托范围涉及的核电站的建设进度及/或其在运行阶段的运行及管理,适时考虑以适当的方式将相关公司吸收到上市范围,履行有关承诺。

聚焦主责主业,中国广核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将数字化等方面的业务剥离,由中广核集中提供此方面的服务;另外,公司还进一步优化下属三家专业化公司定位和职责分工,聚焦原始创新、持续优化与设计改进、生产技术创新与服务,形成梯级科研布局;加快核电向核能转变,积极拓展核能供暖、制冷、海水淡化等综合利用场景。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布局建设“中国南方原子能科学与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打造先进核能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

校对:王锦程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luyixian/2193289.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