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沪市5G产业链动能澎湃 产业龙头引领转型升级)
2023年12月4日-5日,中国联通在福建组织投资者反向路演活动,让与会的投资者和分析师们亲身体验公司5G+互联网融合标杆的应用场景,及以5G专网技术构建的5G生产数字化运营中心、5G+智能仓储与未来智慧仓储、5G全连接工厂等5G在工业制造领域的核心应用场景,传递公司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积极进展。
中国联通展示的成果只是我国以5G为核心的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按照国家统计局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相关定义,截至2023年11月底,上交所共有约430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上市公司,总市值合计约8.36万亿。近年来,以三大运营商为代表的产业龙头正在引领着5G产业昂首阔步高质量发展,为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引擎。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1—10月份,我国通信行业运行持续向好。电信业务收入和业务总量增速小幅提升,新兴业务拉动作用加大;5G、千兆光网、物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连接用户规模持续扩大。截至9月底,累计建成5G基站318.9万个,千兆宽带用户达1.45亿户。网络服务能力持续升级,算力总规模达每秒1.97万亿亿次浮点运算,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58.4%。
5G网络等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正在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走向新高潮:5G+工业互联网全面深化,5G商用落地技术不断突破,5G应用场景更丰富……
5G渗透率不断提高 5G+工业互联网全面深化
2023年11月20日,三大电信运营商一起披露10月主要运营数据或客户数据公告。公告显示,中国移动5G套餐客户数已达7.59亿户数,5G用户渗透率达到76.58%,较年初增长约十四个百分点;中国电信5G套户数当月新增371万户,今年累计新增4336万户,5G用户渗透率为76.56%。中国联通“大联接”用户数累计达到9.69亿户数,5G行业虚拟专网服务客户数达到7441个。
用户数据的向新向好折射出业绩的稳健增长。前三季度,三大运营商营收达到14384亿元,净利润共计 1402 亿元,延续稳健增长态势,最受关注的第二曲线业务(产业数字化业务)收入营收增速更为明显,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第二曲线业务收入分别为866亿元、997亿元、60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4%、16.5%、14.2%。
根据工信部消息,当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截至9月底,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318.9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7.37亿户,5G行业虚拟专网超2万个,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数量全球占比达42%。5G行业应用已融入67个国民经济大类,应用案例数超9.4万个,全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7000个。5G在工业、矿业、电力、港口等垂直行业应用广泛复制,助力企业提质、降本、增效,5G赋能赋值赋智作用不断彰显。专家指出,5G已经进入到包括远程生产控制,设备协作等工业生产核心环节,这意味着5G会在更大、更深的范围内去变革我们的生产制造、经营管理流程。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人表示,将构建“5G+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加快工业级5G产品研发推广。
比如,2023年10月20日,中国联通与华为、鼎桥等合作伙伴共同在广东佛山完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RedCap商用部署,实现了行业领先。该商用部署带动了超过2000个5G站点的网络规模开通,为物流AGV、设备联机、园区监控等海量全连接工厂应用上线提供了支撑。此举标志着中国联通已经具备了RedCap端到端的商用能力,也是实现2023年RedCap商用部署的重要里程碑。
在局域场景中,中国联通在美的、万家乐、小熊电器等众多广东工厂批量开通了RedCap,并在美的厨热洗碗机工厂部署了数十台鼎桥RedCap商用DTU终端。这些DTU终端通过与MES设备的连接,将产品组装工位、成品入库扫描等信息实时回传到车间生产看板,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环节的可视性与可控性。通过对部署过程中的核心指标跟踪,包括接入小区和驻留小区、上下行峰值速率、用户时延等,以及对5G基站功耗和存量5G用户的影响进行跟踪,最终证明了RedCap在满足海量全连接工厂应用需求的同时,进一步验证了其在未来成为行业连接主力承载的潜力。在广域场景方面,中国联通对已经开通RedCap的站点进行网络KPI监测,监测结果表明,RedCap的开通对存量5G用户体验和5G基站负载等没有负面影响,可以实现5G网络KPI的平滑过渡。
研发创新不断加码 5G商用落地技术不断突破
多年来,三大电信运营商持续推进信息技术突破与应用,推动我国信息通信产业实现从“1G空白、2G跟随、3G突破”到“4G同步、5G引领”的跨越式发展,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中国专利奖等重要奖项。
今年以来,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型智能场景应用带来算网需求爆发式增长,三大运营商持续加大对于算力网络建设、AI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加快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今年1-9月累计投入研发费用267.5亿元、同比增长23.8%,近三年研发费用复合增长率达41.3%;持续深入推进5G、算力网络、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重要领域研发,累计牵头数百个5G国际标准、百余个国内外算力网络标准,自主研发云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发布多项人工智能通用、专用大模型。
5G+工业互联网离不开海量信息的高速传输,我国已成功研发全新一代国产空芯光纤。相比过去的玻璃光纤,空芯光纤在传输数据提速近50%。光纤光缆龙头厂商长飞光纤副总裁郑昕在2023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表示,“空芯光纤用于一些对时延要求比较高的场所,比方说金融系统,比方说我们的数据中心,AI大模型的计算,这都需要低时延。”长飞光纤耕耘光纤领域35年,积累了大量的人才、理论、技术与经验,集中研究团队公关空芯光纤,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用五六年的时间,攻克了技术难题,目前已研发出世界领先水平的国产空芯光纤,随着后续商用量产,将推动5G工业互联网的加速推进。
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市场对高速5G的需求和要求在同步提高。针对5G的代表性应用场景5G FWA,全球物联网通信模组龙头厂商移远通信紧跟市场需求,不仅推出了5G R16模组RG620T,还跟随5G技术的演进,率先推出了符合3GPP R17标准的5G NR模组RG650x系列,该模组在数据传输速率、网络容量、功耗、时延以及超可靠性上表现更加出色,可轻松满5G FWA、eMBB等市场对无线通信能力的更高要求。
为了推动5G技术的普及,移远通信还积极投身轻量化5G(RedCap)领域,并率先推出了5G RedCap模组Rx255C系列,该系列模组在提供卓越的无线连接能力和低时延通信的同时,对产品的尺寸、耗能和成本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大幅度优化,可实现成本和性能之间的良好平衡,助力5G技术在对带宽要求较低、却对成本和功耗比较敏感的应用领域实现大规模部署,例如入门级移动宽带、笔记本电脑、工业自动化、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目前,移远通信基于Rx255C系列,已助力行业伙伴完成了多类终端的开发和测试。
这些5G模组新产品的推出得益于的强大的研发投入,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研发投入金额12.04亿元,同比增长27.29%,公司2019年至2022年每年研发投入金额逐步增长,分别为3.62亿元、7.07亿元、10.22亿元、13.35亿元,呈现翻倍增长,公司的收入也由2019年的41.3亿元增长至2022年度的142.3亿元,一代代通信模组的研发升级保障了公司的发展。
5G家庭及个人用户端获得感增强 应用场景丰富体验
沪市主板公司剑桥科技(CIG)美国子公司及其子公司Actiontec成功地支持了Google Fiber在客户端部署领先的20G Wi-Fi 7解决方案。据悉,Google Fiber是谷歌公司开发的一项光纤网络服务,它为用户提供高速的互联网连接、传输视频内容以及语音通信服务,目前在剑桥科技支持下成功推出的20Gbps,比市面上一般的宽带接入技术快几十倍以上,用户可以顺畅地观看高清视频、玩在线游戏和语音通信。
Google Fiber产品和计费高级总监Liz Hsu女士表示:“Wi-Fi 7允许客户真正充分利用多个万兆级的传输速度。”她进一步强调:“Google Fiber很高兴能够与剑桥科技及Actiontec合作,通过这款定制且预认证的Wi-Fi 7路由器,呈现出20G的强大功能。这次合作令人难以置信,我们迫不及待地期待着客户体验这款产品所带来的强大功能。”
5G等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在改变大众的生活。车联网的发展对提高驾驶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改善交通拥堵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是未来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伴随着5G、C-V2X、智能座舱新技术的进步,车联网产业日益成熟。
作为全球领先的车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移远通信深耕车联网领域多年,其产品阵容不断丰富,目前已拥有完善的车规级产品线,包括5G、LTE/LTE-A、C-V2X车规级通信模组以及车载智能模组、GNSS定位模组、Wi-Fi&蓝牙/UWB模组、天线、解决方案等,可充分满足全球汽车厂商及Tier1供应商对车载通信、终端定位、智能座舱、数字钥匙等领域的需求,为智能驾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
目前,全球已有40多家主流整车厂以及60多家Tier1供应商采用移远通信产品支持其车辆的智能连接与定位,应用场景包括T-Box、V-Box、P-Box、ADAS、智能座舱等。未来移远通信将继续加强其在车联网领域的布局,以更加完善的车载产品推动智能驾驶产业朝着更安全、更智能的方向快速发展,让通信技术的发展点亮生活。
校对:廖胜超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luyixian/2242965.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