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信息网

2024,第一篇投资人万字分享

(原标题:2024,第一篇投资人万字分享)

这是2024年的第一天。

过去一年,创投行业洗牌与新生交织,身处河流中的每一位都渐渐有了属于自己的体会。

沉舟侧畔千帆过。即使再冷的周期也会酝酿着新机会正如眼下AI大模型赛道激动人心;出海大潮下,大家正在投出一批来自中国的世界级公司;更别说光子芯片、脑科学、可控核聚变等一众前沿科技隐隐爆发。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伟大的创新往往就诞生于周期低谷。

而如何调整姿势,正在拷问着每一个置身其中的投资人。

今天,投资界送上一份集结数十位一线创投人的最新观察与思考,enjoy!

(注:以下分享不分先后,以姓名音序排列

曹毅 源码资本

2024年是源码创立的第十年,也是我个人进入投资行业的第二十年。一路走来,源码非常有幸获得诸多投资人、创业者等好伙伴们的坚定支持,携手穿越周期。我们亲历了行业的快速发展期,也捕捉到了一些独角兽公司。重要的是,源码夯实了以研究驱动投资的实践,也深度建设了“全码力为你”的创业服务。

面向未来,我们始终是乐观又谦逊的。乐观在我们要坚持长期主义,投早投小投科技,创造持久真实价值。而谦逊,是因为科技的迭代日新月异,我们要聚焦科技驱动的创新,并推动更多源自中国的科技企业的诞生与成长。

万物有光,如新而至。在时代变化中,我们关注历久恒长的价值!

陈玮 东方富海

中国创投行业经历了好几轮寒冬,这一次寒冬可能会长一点,所以大家要做好添衣的准备。创新创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且在此时变得更有意义,我们身处的时代逻辑就是聪明人愿意创业。而支持聪明人创业,把钱如何更好地赶到创业的路上去,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课题。国内已经拥有最好的创业环境,国家给予创业创新大力支持。但创投环境还需要改善,创投从规模到结构,从税收到退出环境等与美国相比仍有差距。大国之争背后是科技之争,科技之争背后是创业之争,创业之争背后就是创投之争。中 美竞争根源上是在双方创新资本供给体系层面的博弈,所以需要从举国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创投。

站在新年伊始,展望未来10-15年。不出意外,中国可能会赶超美国,GDP大概率还会增长100万亿,这100万亿一定是来自新产业、科技产业的增量。此外,中国或将再增加100万亿资产证券化,这将是一、二级市场协同发力,扶持并做大做强创新型企业的机会。

最后,我相信中国会诞生一批优秀的头部创投机构。国内目前最大的本土创投机构是深创投,管理着4000多亿人民币,而美国管理上万亿资金的投资机构好几家。未来中国创投行业也会逐步头部化,涌现更多大而强的民营和国资股权投资机构。创投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代可能刚刚来临。

程天 顺为资本

回顾我的投资生涯,不管是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还是近些年技术驱动的的硬科技、智能制造,不变的主题还是立足中国市场,放眼全球市场。

此外,还有一个不变的就是创业者的精神。一直以来,驱动我坚持做科技风投的最重要因素,是创业者的热情与激情,以及他们对改变世界,改变行业的冲劲。

至于2023年,大家都花了不少时间布局新一波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顺为资本也在大模型领域参投了智谱AI、百川智能、MiniMax、月之暗面等头部项目,此外在应用层面也做了相应布局。对于人工智能,大家有很多的非共识,但唯一的共识,就是大家对终局的判断是一致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是继移动互联网浪潮之后最大的一波软件创新机会。

段兰春 凯辉基金

回看过去每一年,凯辉基金募资和退出都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2023年,凯辉约十亿欧元左右关账,并且退的钱比投的钱多。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创投行业突飞猛进。很多投资人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募投管退周期,很难有闭环的体感。但任何行业都是有周期的,经历行业高速发展的十几年后,我们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按照一个基金的募投管退的周期去做全盘布局。

当大环境发生逆转时,所有人都需要沉淀下来,看看自己到底积累了什么,才能支撑着继续往前走。而每支基金所经历的外部因素都不尽相同,还要结合自身所积累的资源、认知、团队能力等优势进行思考与重塑。展望2024年,我的寄语是健康地活着。

冯戟 尚颀资本

众所周知,过去一年人民币募资市场依旧艰难。即便如此,尚颀资本依然超募完成了旗舰基金尚成一号基金,基金总规模超42亿元,得到了国有资本、产业集团及上市公司的认可和支持。

当前,资本市场处于调整阶段,投资节奏放缓,出手谨慎。尚颀资本作为产业资本,致力为被投企业提供投后增值服务,与集团、兄弟公司紧密协同,多方位赋能合作伙伴,目前,已有约60家企业成为供应链生态圈企业。

最后我想说,行业在低谷时期,大家更要注重机构自身能力的提升和修炼,守正出新,坚持价值投资,不盲目追逐热点

符绩勋 纪源资本

2023年纪源资本在国内围绕着创新科技、消费科技、医疗科技、环境与材料和软件SaaS等领域投资,更加侧重于人民币了。这一年,我们在国内的投资节奏有所变慢,原因有二:一方面大环境和估值体系发生变化,很多优质企业并不融资;另一方面大家也在适应变化,改变了对投资结构、估值的看法。

纪源资本一直在区域化布局团队和投资。2023年我出海许多次,发现海外供应链基本都有和中国的衔接需求,这会带来许多结构性机会。中国制造业的生态优势难以替代,尽管部分转移到越南、泰国和印尼,但国内上下游链条完整,加上工程师红利和企业家的韧性,能量依然十分强大。出海变成一个趋势,这里面有很多机会。

无论过去还是未来,变化已经成为常态。2024年变数依然很多,投资人还是要在变化中寻找不变的规律。我们认为,朝着智能化、科技驱动的时代发展是不变的,机会也在于此。

傅红岩 上海科创集团

2023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经历了一场新形势、新变化下的格局演变,行业出清加剧。我算是一位“新兵”,2016年进入行业到现在不过七八年时间,这是我第一次遇到资本市场大的行业调整与重塑。

过去一年,很多老牌的、存续期超过十年以上的GP都募不到钱,创业和投资的目标赛道呈现高度重合且过于拥挤的趋势。一二级市场的关系也在走向新的平衡,VC/PE的退出思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站在新一年的起点,我想说,无论是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从业者还是要回归投资的本质既要注重社会效益,也要注重财务回报;也建议相关部门再进一步健全完善注册制,在法制化、行业自律和更为市场化的发审机制改革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傅哲宽 啟赋资本

2023年大家都在“投早、投小、投科技”,行业涌现了一批专业的基金,他们专注于某些行业,比如半导体、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专门投早期。我认为这在未来的三五年里会变成一个重要的选择。

投身早期投资,最好布局未来中长期的行业机会,投现在还比较冷、比较小,且未来会比较热的行业。因为早期投资的成功率注定不会太高,要靠成功率靠前做早期,是不太现实的。得要有能力去投到好的项目,去从好的项目身上挣到足够多的钱。

啟赋经过十年早期投资的历练,不敢说自己成熟了,但至少把投资人所有的钱实现了两三倍的DPI,但我们还是有大量失败的案例,早期投资真的很难,要做好与时间交朋友的准备。

宫蒲玲 唐兴资本

唐兴资本成立4年多,算是经历了严峻考验,至今完成了30个亿的募资,围绕着硬科技方向投资了一批企业,目前有四个公司已经完成科创板和创业板的上市。

当前的新能源、半导体产业链投资,最大的问题是泡沫化严重,基于此,我们在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向上做了更深层次的思考:需要往行业的更上游去看,比如上游的新材料领域,依旧存在一些不错的标的。

尽管很卷,但是空间依旧很大,需要我们去深挖,后面的机会在于我们怎么样扎下去、沉下来、安安心心地寻找项目。此外,我们要建立起自己的投资生态圈,在投资的时候就要对一些早期项目铺垫出整合并购的可能。

贺志强 联想创投

过去的2023年,大环境依旧充满了不确定性,以科创为代表的股权投资新周期已经来临,对于投资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人工智能大模型和人形机器人两个领域目前都非常火热,存在巨大机会,并且将对社会贡献巨大的价值,但目前两个赛道分别面临算力和产业化路径尚未统一的挑战。在这个背景下格外考验投资人对于产业化时间节点和出手时机的判断。

作为联想集团的CVC(企业战投),联想创投一直专注早期核心科技投资,我们去年投资了40个项目,包括对已投项目的加注,实现了3个项目IPO。同时,充分发挥联想集团的产业资源优势,推进科技产业化,助力被投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最终实现服务全球客户。

面向2024年,希望的曙光已经升起。愈是在非常有挑战的时候,越要保持乐观,恢复信心,坚定支持中国创新和创新背后的科技创业者。

黄明明 明势资本

这两年,一级市场投资人光是在电池这个细分赛道,据说就投了近一万家的公司。这其实对许多VC来说并不是一个机遇。但立足国家层面来看,碳中和必然是一个超大利好。我认为,真正的优质产能是稀缺的。与此同时,过剩的落后产能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加速出清。

我也看到,当前硬科技投资存在一个传统误区,许多人认为它不同于互联网,并不是赢家通吃。实际上,硬科技赛道中绝对的头部公司可能会赚走市场上的绝大多数的利润。比如宁德时代,再比如新能源汽车品牌从七年前的二三百家到今天的二三十家,未来几年还会继续快速向头部的几家车企集中。

所以做硬科技投资不能心存幻想,也不能撒胡椒面,找到真正细分领域的头部公司是穿越周期的唯一法宝。

黄庆 华登国际

2023年最大感受就是周期,经济周期、行业周期、资本市场周期都在低潮。创业是十年磨一剑,要跨过周期才有大成。投资也是一样,持之以恒,才能抓住机会。此时,信心最重要,信念穿越大周期。

我们要投资的公司,创始人要有远大格局和坚强意志,有原则、有信念、有远见,专注创造价值和产业地位;团队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梦想,也要有脚踏实地的执行力。当客户需要你存在的时候,你就成功了;坚持最重要,坚持下来的,往往都成功了。

经济循环中既有泡沫,也有挤泡沫,这是正常现象。前些年有太多重复投资,寒冬会加快优胜劣汰,让优秀公司来整合行业。事情总是循序渐进,待周期上行时这些胜出的企业会更上一层楼。

创业的机遇是技术革新和行业变迁,不时在发生,这和周期没有直接关系。中国正在走向世界经济强国,新一波创业者会有更高的起点,做出更加国际化、世界领先的公司。

贾广宏 北汽产投

面对2023年,北汽产投曾将十大展望主题定为:“卷”出新高度,“国”字勇争先。面对充满诸多不确定性的2024年,我们想说:产业打底,创新“涌现”。

这一年,我们已经目睹了人工智能大步跃迁,这是智能的“涌现性”;产业巨头、科技公司、创新企业之间产生了更多的链接和互动,这是产业发展的“涌现性”;在“创新找死,不创新等死”的困境中,更多的人选择去创新,这是中国创新的“涌现性”。

以漫长的时间长河为坐标,以产业发展史为参考系,当我们看到艰难时刻,大家集体“水逆”之时,仍然是优者胜、新者进、劣者汰那就能清晰地确信,我们仍然是在走上坡路,这就是高质量发展的“涌现性”。当中国的产业基础在规模和质量上达到一定阈值,就会出现不可预测的涌现能力,这是驱动中国经济前行的底层力量,也是我们信心的源泉。

匡丽军 广州产投

广州产投集团主要是负责两大母基金的管理和运营。2023年2月,我们推出了两千亿的母基金,包括1500亿的产投母基金和500亿的创投母基金,这是广州市近几年以来在产业投资方面史无前例的重磅举措。

这一年,我们已经对接了400多家的GP,可以看到大家和广州合作的热情。至今我们已经投资决策过会了30多家机构,认缴了100多亿的投资金额。这当中既有大白马机构,也有一些产业机构,以及一些早期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由科研院所、科学家团队组成的种子期机构。

2023年,我们合作了很多家子基金,对子基金有一个要求,就是80%做母基金,20%做直投。因为我们团队的精力、人数,还有经验,肯定不及完全市场化的机构团队,所以我们直投项目的来源,主要是子基金给我们提供的项目。

邝子平 启明创投

风险投资这个领域,既要高度关注宏观形势,但同时也是一个极其微观的行业,再大的风风雨雨,都有优秀的企业。

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很旺盛,加上最近一段时间科技的新突破,比如生成式人工智能这样非常巨大,能够改变人类、改变世界的技术,发展到了一个迸发的阶段。

所以展望新一年,企业端我们还是看好,会出现优秀的企业和有意思的投资领域,以及值得期待的技术。模式层面,中国优秀企业的出海、国际化值得期待,有不少企业生而国际化,进而面向某一特定市场去创新,这样的企业会越来越多。

走过17年,我们一向的风格就是沉着应战,顺势而为。特别红火的时候不会特别亢奋,有点风浪的时候也不会特别焦虑,踏踏实实干,机会还是很多。

李丰 峰瑞资本

过去两年,非常多的内外部事件交叉共振,影响了外界如何看待中国,也影响了我们如何看待自身。回看2023年,我们所在的股权投资行业经历了很多的挑战和困难,我们身边的创业者也难免信心受挫,或者业务进展不达预期。

把悲观的情绪或者不达预期的原因归结到外部事物上,固然是一种正常、合理的情绪表达。但是,从过去十多年我做投资的观察来看,每一个企业从创立到成长为上市公司,大概都会经历所在的行业走到低点,也会经历所在的公司遇到在当时看起来过不去的坎。最后能够走向成功的企业,都是在困难节点上选择从悲观里看到乐观,选择承受压力继续前行。

对我们个体而言亦是如此。不管我们这一年的情绪如何起伏,2023年都过去了。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乐观比悲观更能让我们有坚持下去的能力和韧性。风物长宜放眼量。

李家庆 君联资本

回顾2023年,君联资本的募资和退出规模都在百亿左右,投资节奏上有所放缓,但还是坚持长期可持续投资。

这一年激动人心的方向:一是生成式AI,几乎所有软件类、企服类公司,都把生成式AI、大模型作为引擎装在这辆“车”上,这个转变速度非常快;二是绿色能源相关领域,一级市场估值下跌,用户端的能源互联网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市场机会开始显现;三是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医疗领域国际化,真正高水平的创新是从生物医药医疗领域开始,然后越来越多地扩散到其他行业中。

创投行业要把持久战吃透,时间越长越能看清形势的变化,从而找到从相持到反攻的战略。这几年是很好的孕育阶段,可能在2027、2028年行业会迎来一波新浪潮。所以不必在意短期波动,该来的都会来,把手上该做的事情做好。

李良 高瓴

这一年高瓴的投资节奏和市场体感一致,IPO退出方面在A股、港股、美股共有十多家。我有一个深刻体会,在过去两三年整体不确定的环境下,被投公司的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不管在哪个领域,哪怕大环境受到很多挑战,高质量的管理团队、高质量的业务发展,依然在孕育伟大的公司。

作为一家投资机构,除了传统的发现价值之外,高瓴也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服务企业的模式,提高我们从方方面面支持企业发展的能力。这是高瓴近20年来一直在做的事。

回头看历史上真正出色的战役,其实没有那么戏剧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怎么挖壕沟、怎么把路修好、怎么一步一步扎实地把内功练好。创投行业也一样,行业波动的时候,看看优秀的同行都在做什么,好的企业都在做什么,趁此机会补全提升自己的能力。

李骁军 IDG资本

我们所处的行业,本质上是服务业。

无论是在投资、募资还是管理层面,我们的使命在于紧密跟随时代的步伐,灵活适应变革,并恪守我们的职责。当下经济不确定性增强,投资绝大多数是投共识,但同时我们更希望探寻到那些正确的非共识,这才是更具潜在价值的创新机会。

新趋势和技术不断出现,保持对新兴趋势的敏感性和对新知识的好奇心至关重要。30年来,我们见证了众多科技创新者以勇者姿态坚定入局,在多元化的挑战面前,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潜力,这是我们的信心所在。

李小波 策源资本

策源资本成立于2022年,我们的策略主要还是通过五年三千亿基金的组建,打造中西部地区产业基金最密集的区域,第一年签约和出资的合作基金有21支,协议出资额超过105亿。2023年签约的基金总共24支,基金规模也会超过600亿,协议出资额77.8亿,实际出资超过25亿。

在产业投资方面,2022年我们产业直投实际出资超过60亿;2023年直投则超过37个项目,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

近期,国务院国资委提出要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要求,我们积极响应这一全局性、战略性重大决策部署,增强作为国有投资平台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做强做优做?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回顾2023年,我们更大力度布局了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了新一代通信技术、生物技术、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投资布局,充分发挥了作为国有资本在促使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引导作用。

李新建 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2023年,国家将“科技创新”提到了战略新高度。其中在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部署为首要工作。尽管这一年市场普遍反映“困难”,但是我相信政府政策先行,市场将紧随其后。我认为以源头创新和颠覆性创新作为底层支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成为2024年工作重点。

作为金融机构,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以金融力量推动“源头创新”。我们的投资,不仅要投向“极早期”科技企业,甚至要到高校科研院所去,重点解决科技创新的资源“孤岛”问题,探索对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试、产业化等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方式。

回顾2023年,我们成立了20亿深圳市科技创新种子基金,投资阶段在天使母基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前移,主要投向极早期初创企业(一是子基金的投资须为其首轮外部机构投资;二是子基金投资决策时企业估值不超过1亿元人民币)、追加投资的项目或符合条件的尚未实体运作项目;投资机制也做了全面提升,不仅在降低“逐利性”、延长存续期、面向全球招引、完善回购和风险补偿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生态赋能方面更是从顶层制度设计上就将生态服务上升到政府层面,规定市区各职能部门提供支持。2024年,我们将坚定地往更早更小的“无人区”走,在投资机制、投资策略方面不断创新,用全球化的眼光,引入全球化资源,打造全方位的生态服务体系。

李竹 英诺天使基金

大国博弈带来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流动性缺乏,投资机构出现淘汰和出清,投资普遍趋于谨慎。但要看到中国坚持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方针不会变,创新创业也会持续产生、快速发展。早期投资是逆经济周期的。要找到穿越周期的标的,就要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更宽的国际视野来思考问题。寻找能够改变未来的前沿创新,是我们早期投资人的使命。

未来并购和一级市场退出将成为早期投资退出主要方式。必须重视投资质量,采取关注自身能力圈的防守策略,才可能形成自洽的投资逻辑。

目前,我们处在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新材料两个超级周期当中,与大趋势同频共振可以取得好的成绩。另外,科技企业也要出海,进入全球大市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可以期待中国在前沿科技跑出来一批超级独角兽。

厉伟 松禾资本

2023年,松禾资本主动调整了步伐节奏,这与整个大环境放慢有关。这么多年我感触很深,越往后走,越要拼专业、拼耐心、拼勇气,坚持对的事情,付出努力,到最后都值得敬畏。

回顾过去,松禾涉足过的行业众多。但从二板开始至今,大家都变得更加专业。松禾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最早期,国家几大战略新兴产业,只要觉得能上市我们就参与。然而,今天松禾的投资方向已经非常明确,我们主要关注三个领域: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科技、以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科技为主线的精准医疗、围绕碳中和等领域的创新材料。

但我也有一点困惑,知道人工智能会影响到方方面面,但是有点无从下手。我们还在寻找机会,盯住人工智能在中国的产业升级,尤其是智能制造升级。

刘杰 朝希资本

2023年,朝希继续坚持踏踏实实做产业,贡献产业,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历时7个月完成了首期人民币主基金超9亿元的募集,积极出手了不少已追踪、储备较长时间的头部项目,也实现了多个项目的超预期退出。

基于新能源及电子半导体两大赛道的产业属性,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培养敏锐的周期意识。面向未来,我们尤其要能前瞻性研判产业周期与资本周期的共振与错配节奏。

首先,产业投资本质上还是要抓住产业周期中的增长机会,要挣来自产业的钱。新技术、新材料、新场景,将是我们2024年紧抓的三大投资关键词。产业越“卷”,越能带来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迭代,同时带来新场景的出现,由此产业中会涌现非常多具有创新活力的优质企业。其次,我们也要看到资本周期的变化趋势,坚持“以退为始”,基于未来退出预期灵活调整投资节奏。

陆永涛 恒旭资本

这个冬天可能会有些漫长,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市场格局将因此进一步迭代、升级。

回望2023年,面对相对艰难的环境,恒旭资本坚持长期主义,投资业务上,我们谨守价值底线,放缓投资节奏,关注具备顽强生命力、代表未来的优质项目;投后管理上,我们继续强化投后赋能,生态圈价值进一步体现。为满足LP资产配置需要、构建新能源领域更完善生态圈,我们开拓尝试了另类产品的创新业务模式,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环境挑战。

其中,我们逆势完成了三期旗舰基金的后续关账,并成功发行了首支以户用光伏电站为基础资产的基金。在上市发行节奏受限的背景下,三家已投企业实现IPO,并有10家已投企业在排队等待审核和发行。

展望未来,我们对于汽车行业变革大时代的判断未变,对于大量的结构性机会、创新科技的发展、进口替代的深化心怀憧憬。在寒冬里,我们将继续修炼好内功,帮助已投企业共同成长。待春日到来时,相信所有的努力都将化作回报LP的优秀答卷。

米磊 中科创星

回顾2023年,我们认为两个特点比较明显:一方面是资本市场进入到一个周期的“冬天”,过去几年比较热门的赛道都在变冷;另一方面是人民币基金的强势崛起,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逐渐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这当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前沿科技的爆发,以大模型、光子芯片、超导和可控核聚变为代表的讨论不绝于耳,受到了一二级市场的广泛关注。

眼下创投行业较为迫切的,一是要解决“长期资本”的问题,要有更多的资金通过各层级母基金去支持科技创新和早期投资;二是要有稳定的退出渠道,畅通资本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2024年的情况会比2023年好一些,中科创星团队还是会继续围绕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去布局,重点关注光子科技、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学、卫星互联网等领域的硬科技项目。

宓群 光速光合

中国的创新缺乏资金支持,特别是早期风险投资。美元基金一般是12年存续期,可以很耐心地投早期企业,陪伴他们成长,而人民币基金一定要把DPI做好。但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也有相同之处,最终都是希望能有更多资金来支持中国早期创新。

其实10年前,光速光合就开始投硬科技,6年前开始投新能源。大家都在低谷的时候,往往是创新出现的时候。不用担心后面有没有机会,绝对有。现在需要有定力,有眼光,因为竞争少了,所以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都有非常好的机会。

倪正东 清科集团

2023年,一级市场变化比想象中更大。正如我们看到,这一年VC/PE募资额和投资额之间带宽明显放大,意味着行业留存资金量非常大;美元基金的活跃度继续下滑,所募集金额的市场占比明显缩小,这是一个重要变化,意味如果要继续耕耘中国市场,募集人民币基金越来越关键,如果不适应变化,可能就出局了。

而全行业真正的挑战还是在退出。当前创投圈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LP日益增长的DPI需求与GP项目退出放缓之间的矛盾。理想状态下,退出要多于投资,LP开心,GP的压力也小;如果每年都是投资大于退出,那么行业压力则越来越大。

适者生存无论行业如何浮沉变迁,我们还是要坚守初心,适应变化,等待行业向上的新拐点。

施安平 国中资本

成立七年,国中资本从移动互联网高峰走到现在以硬科技为主题的投资阶段,投资了超200家企业,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创投市场的变化。

国中过去领投了不少企业的A轮,比如华大九天、知行科技等,更注重研究产业链布局。前瞻性的投资加上多年坚持“陪跑”,迄今收获了29个IPO,2023年的12月内就有国鸿氢能和知行科技2家企业上市。我们认为科技投资是不会倒退的,创新永远是VC的主题。尽管创新的成长周期、时间长短会有波动,但是方向不会变。

2024年依然充满挑战,经济大环境对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纵观风险投资几十年,其实并没有轻松过,总会遇到新的问题,必须适应才能成长。国中资本坚持研究先行,投研结合,对产业链理解比较透彻。因此,我对2024年充满信心。毕竟VC永远投未来,而未来总是着充满希望。

王霖 鼎晖投资

鼎晖投资赶上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我们沿着这个道路,在第一个十年,投资了蒙牛、南孚等,取得了很好的回报。现在到了科技创新时代,互联网的流量贵了,机会也少了,但是很多科技创新的机会来了,像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创造了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的机会,鼎晖的布局也顺应着时代变迁。

以前投资就是“募投管退”,现在则是“募投管退返”,要加个字“返”。2023年,返投是大家最痛苦的一件事。我们作为市场化的GP,也有取舍,也要选择,选择市场化意识强的政府引导基金,大家的目标才能一致,既能实现资本的增值,同时也能完成政府引导基金的使命,创造双赢。

卫哲 嘉御资本

2020年和2021年出现的资本暖冬更有欺骗性,当2023年的资本寒冬来临让投资机构和创业者都有些措手不及。冬天出生的孩子身体好,经历过这次寒流并走出来的创业企业和投资机构,一定更具抵抗力。2024年将是春寒料峭的一年,但再冷的春天也是春天。

吴勇 水木创投

寒冬是2023年大家的共识,水木创投在这一年仍然出手了22个项目,对于早期投资来说2023年是过去几年里机会最好的一年资本寒冬下投机创业公司锐减,坚持创业的创始人具备更朴素的创业原动力和更好的抗压能力。

2023年可能是创投行业真正意义上的“下行周期”元年,在此过程中活下去最重要,资金安全变得更重要,投资收益预期在不断调整。投资退出端的政策波动性问题依旧无法解决,作为早期投资机构,只能在不确定性中尽可能的寻找确定性机会,深度挖掘细分行业中尚未解决的痛点问题,更有耐心,深耕细作,与科学家/创始团队携手面对行业低谷挑战。

2024年,是不确定性更大的一年,不少投资机构已子弹不足,而募资难度依旧很大,此外还要时刻面临来自LP的退出压力;一级市场将持续低迷,投融资环境难以得到改善。对于早期投资来说,水木创投相信困难总是暂时的,市场和行业终将回归正轨,我们将恪守原则,适应调整,长期专注。

肖冰 达晨财智

当前,我看到两个比较长期的系统性新机会:

一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方向,包括底层技术和模式创新。第二个是出海。特别是这几年,一些企业在国内打出市场后,正在奔赴全球市场的星辰大海,这是一个优秀的世界级企业该做的事情。而中国年轻的新一代创业者,具备更好的国际化的眼光和能力、人才,这让我们看到新的希望。

我想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达晨2024年的策略稳中求进。“稳”就是稳住基本盘,但做投资还是得有一点抱负,那就是更进取的一面,希望投到前沿技术,在取得好的回报同时进一步做好基金的社会价值。最后依旧强调,保持定力,练好内功。

徐传陞 经纬创投

回顾这一年,经纬创投主要围绕新能源产业链、先进制造、新材料、医疗健康(包括细胞与基因治疗)等领域投资,尤其是围绕能源技术投了一些先进制造设备的核心模块。如何更好地把钱投给中国的创业公司,一个核心就是与国家政策同频,聚焦科技创新,投到优秀的创始人。

创投是所有资本里面一定乐观的,不乐观就无法在迷雾中去想怎么才能打中“红心”。至于创造超额回报,经纬80%的投资在A轮甚至更早,专注投小投早投专精,聚焦行业最核心的技术。能够做到这些,就不用太担心中长期的回报。

资本市场走向良性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经历一次次的调整,所有机构都要问自己,优势在哪里,差异化在哪里。这个变化未来两年还会持续酝酿,中间要稳着走,专注把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做好,依然保持敬畏之心,持续训练敏锐的判断力。我们经纬内部的口号是“创业者第一”,专心把各位创业者们服务好。

许颙良 金雨茂物

2023年,对创投机构来说是发生结构性变化的一年,退出面临史上最冷寒冬。

金雨茂物的投资策略定位投早投小投创新,在管项目已超过200家,为此项目退出一直是投后管理强抓不懈的重点工作,在2023年初更是未雨绸缪引进了投行专业的保荐人,成立了并购部门,帮助被投企业对接上市公司合作,寻求退出机会。同时,公司还完善了退出激励制度,引导团队加强对早期项目的过程管控,激励团队尽快推动项目过程退出。

创业投资是抗周期性较强的行业,作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鼓励发展创业投资”,我们倍受鼓舞,将公司2024年的主题定为“新质投资”。我们将持续投资高质量的创新项目,加大对在管优质项目的投资力度,帮助企业度过寒冬,让资本之光照亮新兴产业高地。

严力 钟鼎资本

钟鼎资本是草根创业团队,在周期中不断的存活,不断的进化自己。我们2023年的投资规模大约是2020年的40%,比2022年多了一些,人民币和美元大概是3:1。项目上软硬结合,但硬的比例在增加,软的比例在减少。

我们理解当前环境的变化是一场范式转移。当意识到环境是非连续性的时候,就要重新定位整体的策略,包括调整投资策略,以及调整组织。2023年,我们重新审视市场到底有哪些机会,重新审视什么是钟鼎在当前和未来环境下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重新审视钟鼎的初心、基因和优势到底是什么,从而把核心聚焦在最擅长的领域,重新去锻炼核心团队。

在组织上,我们把作战单元调整得更加扁平化,并且通过股权激励把最核心的人“绑”在一起,目的是更好地面向未来,共担风险。这一切从根本上都是围绕着新环境下钟鼎的经营理念:保持不败,努力求真,拥抱变化,面向未来。

市场环境顺利时,大家什么都做,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在今天的状态下,战略共识可能更重要。基金老大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掀起更多的相互挑战和共识,不断的讨论和共识的过程远比策略本身重要。

应文禄 毅达资本

2023年大家经历了很多变化,旧版图逐渐松动,新机遇呼之欲出。

可以看到,漂浮在水上面的优质项目越来越少、越来越贵、谈条款越来越难,出现了一级市场的“面粉”比二级市场“面包”还贵的情况。创投基金是有智慧的钱,大家第一时间意识到了“卷”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要么换赛道,要么换阶段。同样的赛道,往更早期走,以时间换空间,才能获得长期的价值增长。

2023年前10个月,毅达资本平均保持了每月10笔的投资节奏,超90%投在A轮之前。这条路很难走,但却是和我们VC的本质最匹配,客观上倒逼了创投行业回归价值投资的本源。往早期走,去挣专业的钱、成长的钱;往小企业走,去赚价值发现、投资赋能的钱。

曾之杰 元禾厚望

在元禾厚望看的赛道里,必须要在风口起来之前就提早布局。半导体赛道非常热,但现在入场已经不是明智选择。布局半导体最好的时机是在2014-2017年,那时候有很多投资的机会。经过这一轮,中国应该能够形成一个相对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而说到行业的“新”,过去30年是互联网的时代,接下来的30-50年将是人工智能的时代。现在,大家都在集中全力搞大模型,这里面很多细分垂类领域有很大的机会。我相信人工智能会席卷每一个行业,每个行业的规则、定义、运行方式都会重写,且过程会持续很长的时间。我们现在先做好自己的事情,密切关注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在当中寻找可能的投资机会。

张维 基石资本

海外经验已经证明,一个成功的资本市场体系可以通过大浪淘沙筛选出伟大的科技公司,成就无数投资者的财富梦想,培育和造就互联网、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繁荣的新经济。

眼前,大国博弈叠加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正迎来技术创新与国产替代的双重机会之窗,一批新兴企业和硬科技企业正在满怀激情地向前奔跑、追赶,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怎么支持?注册制是关键的一步。科技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充足的创新资本,同时巨大的财富效应是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强动力。

而包容的上市规则必须以严格的法制制度为支撑。注册制的核心是市场化和法治化,二者缺一不可。中国近十年累计退市只有166家,年均退市率只有0.4%,我们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还任重道远。

张向阳 海通开元

2023年,我们放慢了投资节奏,并不是有意放慢,而是因为一些标的跟我们的投资逻辑不符合,当项目估值太高或者不确定性比较大的时候,我们就很审慎。

我们也发现,在这一年,大家投资越来越集中在半导体、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新能源等这几个热门行业。在现有的环境下,如果大家都集中投资这三四个行业里,会不会带来系统性的风险?如果主力投资的行业发生了风险,而这么多的资金投入进去,可想而知压力很大。

2024年已经到来,最近内部开会也一直在强调,大家还要增加一点信心、耐心,做好熟悉的事情,不要再踩以前踩过的坑,把专注度提高一些,成功度就高。

赵丰 丰年资本

2023年是忙碌的一年,丰年资本募投管退各个方面都迎来一些进展:新一期基金终关;已投企业达利凯普、飞沃科技挂牌上市;达梦数据、矽电股份、佳宏新材3个项目顺利过会;在大数据及信息系统、汽车及新能源等核心细分赛道投出了一些新的头部项目。

我一直认为,一家优秀的投资机构要找好定位练好内功,在科技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多年来,丰年资本打磨了一套丰年经营管理体系(HMS),结合对经营管理和商业等通识性问题的深度探索和实践,不断为科技企业输入发展动力,推动优秀的科技企业实现更快更好地成长。

丰年资本从成立的那一天开始就不停地在迭代和创新,一些做法开创了行业先河,我们认为只有持续成长才能为行业寻找新的答案。但是我们也始终坚持通过洞察来寻找“有边界的创新”,始终聚焦于创造真正的长期价值。“致力于做中国最好的科技企业管理赋能者,助推科技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成为世界一流企业。”这是我们的愿景,也将是在2024年继续努力做的事情。

赵阳 险峰

这一年最让人兴奋的赛道莫过于人工智能,这也是行业最大的一个α变量。但坦白讲,我们看了一年的时间,从大模型或更底层的垂直应用,最后一个都没有投。因为大模型还在快速演变的过程中,产生大的飞跃后会给前端应用带来质变。所以我们选择在α看不清楚的情况下,尽可能投较多的β。

过去10-20年投资是有共识的,基本围绕若干个主题,知识是一个网状结构;到了科技投资,每个产业链相对来讲都是线性的,知识、人脉、资源等,整体都变得更加纵向。

如何破局?第一,坚守早期的同时,要尽力寻找伙伴,无论是寻找共同投资方,还是帮助企业找订单,与产业深度互动才是科技投资的最优解,不能闭门造车,这跟过往比变化很大;第二,“无人区”里最重要的还是陪伴,我们公司叫险峰长青,有一层寓意是跟创业者一起攀登8000米空气稀薄的“无人区”,作为天使投资人,我们希望“扶上马,送一程”,为技术背景为主的科技创始人补齐木桶的短板,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把“无人区”变成绿洲。

郑钧 浙江金控

浙江金控是浙江省政府产业基金的管理人。截至目前,我们已经组建的基金有100多支,合作子基金规模达到3700亿。

2023年以来,浙江金控主要围绕着打造未来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聚焦4大万亿产业、15个千亿产业赛道进行投资。我们组建“4+1”专项基金群共15支专项基金,其中有5支已经落地;3支完成决策,正在路上的还有7支,基金管理机构的遴选及尽调工作也正在进行中。

当前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民营资本相对保守,国有资本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在这种趋势下,市场上优秀的GP可以更多关注与有政府背景的基金的合作。关于政府背景的基金需要什么样的GP,我觉得有三个特点:一个是它的合规性会要求更高;二是要对细分领域产业有更深刻的理解;三是要理解政府产业基金的诉求。当然,地方政府也会给投资机构赋能,双向发力,共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郑庆生 红杉中国

尽管过去一年的宏观情况比较有挑战,但在这样一个看上去相对寒冬的季节,我们还是保持适度乐观,保持对创业者的支持以及对创业精神的尊重。

这可能是另外一个科技周期的开始,特别是不同的硬科技都处在被突破的状态。新的一年,红杉中国将一如既往,继续用这样的态度对待整个创投市场。

2024年,我们也期待突破。之前我一直相信自然界没有飞跃,科技发展应该是一个连续的函数。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涌现和突破让我的想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过去20年的投资里,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期待科技的突破。之前互联网的很多创新都是产品模式上的突破,很多CEO来自偏产品侧的人,而今天越来越多科技背景的CEO涌现出来,希望能看到新的“大厂”出现。

郑伟鹤 同创伟业

长期来看,中国仍有很多值得乐观的大国韧性和优势,如体制优势、换道超车优势、最具成长性的中高收入群体优势,超大规模统一的市场结构优势……此外,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基本盘的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是稳定和健康的,深沪股市依旧是全球最大的IPO融资市场。

投资中国依然大有可为,面向未来新时期下的投资机会,我们内部的总结是:稳健成长,创新有为。这一年AI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日新月异,在这波史无前例的技术浪潮里,我们必须成长不止,创新不停。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蓝图,是每个微观的基础构成的,每个微观个体的努力叠加时间的作用力,必将构成历史的大势。

对于即将到来的中国农历龙年,对创业者我分享四点建议:第一,“蛟龙得水”:即保持现金流,有本钱才能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第二,“现龙在田”:要打造自己的竞争力,锻造自己的核心能力,有自己的“绝活”;第三,“游龙戏珠”:拥有穿透力,能够抽丝剥茧,依据不同情境做出相对正确的判断以及更合时宜的决策。第四,“飞龙在天”,这也是我们的祝福,希望大家都能在变化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luyixian/2243276.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