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蒋南青:关注国际环境治理进程做好供应链管理)
蒋南青博士认为欧美已全面进入碳中和阶段,对供应链中的可持续产品要求越来越高,循环经济是主要的减排手段。在中国产业链走出去的过程中,关注ESG和循环经济原则是企业海外稳健发展的基石。中国产业链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而非减弱。
一、ESG投资新兴市场
ESG作为一种投资理念在欧美地区已经发展成熟,如今已不再局限于特定地区,而是成为了全球性的主流趋势。新兴市场对ESG的关注也在持续增长。在东南亚、中东以及拉丁美洲等通常被称为新兴市场的地区,与欧美等成熟市场相比,它们对ESG的关注点存在差异。当前,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ESG评价标准。面对这一现状,企业在出海过程中,要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复杂要求做到因地制宜。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上有不同立场,但履行国际公约这些约定是一致的,如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塑料污染议题。比如塑料回收再生行业尽管主要由中小企业构成,技术层次相对较低,但它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行业。自2018年开始中国禁止进口“洋垃圾”之后,带来了整个行业的动荡,中国企业去向东南亚国家投资。这意味着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国际政策和国家政策的动态。首先,一项政策的出台往往会对整个行业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颁布了禁止进口“洋垃圾”的政策,这一举措导致了废塑料国际贸易的根本性转变。由于该政策的实施,欧美等地区国家原本出口到中国的废弃物如塑料,无法再继续这一贸易行为,国际条约的修订,从而催生了后续塑料公约等相关谈判的开展。同时中国产业转向东南亚的行为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原因在于部分企业在进入东南亚市场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环境法规要求,忽略了ESG的重要性,这种疏忽导致许多中小企业折戟在东南亚。
全球可持续发展目前有三个重要的议题,其中环境保护是全球治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必须参与其中。第一个是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的责任是全球性的,无论企业身处何地,都必须遵守碳排放的相关标准。目前,欧盟特别强调对范围一和范围二这些产能相关方面的碳排放要求,即直接排放和能源消耗产生的间接排放。对于产品而言,它们属于供应链范围三排放,即其他间接排放,法规政策落地。我们看到欧盟的政策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强,其他国家的政策亦是如此。这意味着企业面临的要求将不断升级,没有终点。因此企业不能有侥幸心理,必须持续提升自身的环保标准。
第二循环经济也日益受到重视,因为它解决了产品末端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效率问题。循环经济不仅关乎能源效率,还涉及整个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一点在中美共识以及中欧共识中都得到体现,列入其中,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当前所有关于动力电池等新能源产品的讨论,都包含了对回收和再生利用的要求。如果企业无法提供关于产品回收和再生的证明以及碳足迹的相关信息,其产品将难以进入市场。
第三是塑料公约,主要是关注塑料这一基础性材料。塑料广泛应用于消费品产业,包括纺织、电子、汽车、化妆品以及家居、包装等多个领域,这些行业大多与塑料紧密相关,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对塑料有着广泛需求。该公约目前仍在讨论之中,尚未达成最终协议,但在年底韩国举行的第五次政府间谈判大会上有望形成共识。该公约一旦生效,将类似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为全球性的约定,对塑料产业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包括限制使用含有害物质的化学品,以及对再生材料的使用等。全球正逐步从关注温室气体排放转向对产品端的要求,这包括对化学品、再生材料、供应链和产品的要求。这些国际治理议题已不再是单纯的口号,它们将直接影响到产业政策。如塑料公约未来可能会形成类似于碳交易的机制,尽管这一过程可能需要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中国在再生塑料行业拥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供应链方面。虽然中国的再生塑料制造设备在全球范围内并非处于最高端水平,但在发展中国家的中低端市场中,100多个国家使用的都是中国设备,因为中国设备的性价比非常高,非常适合发展中国家以及技术要求不是特别高的产业。
随着公约的实施,各国将不断出台关于投资、环境、化学品和再生品的新要求,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因此,企业需要抓住这一机遇,如果能够抓住,企业就能获得发展;如果抓不住,可能会面临挑战,这是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时期。在这个行业里有表现出色的企业,也有表现不佳的,对于坚持ESG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他们能够走得更远。许多行业正在考虑或者已经布局东南亚供应链时,需要权衡成本和收益,也要把可持续发展纳入规划战略中。
总体而言,走出去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尤其是在废弃物再生利用方面,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为它能够减少排放、减少废弃物,同时提供就业机会,尤其是使用当地材料的行业,因此这些行业非常受到推崇,要利用这一机遇走出去。
二、全面向可持续产品转型
欧盟在2000年前后已经实现了碳达峰,目前正致力于向碳中和转型,已设定了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并着手在产品领域进行减排,因为产品生产在供应链中占有重要地位,且产量巨大,为此欧盟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法规体系,包括在循环经济新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实现零碳排放的路径,并对各行业进行了布局。
众多品牌企业也在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并承诺将在2050年左右的某个时间点实现碳中和。当前的关键问题在于,作为供应链一环的中国企业,如何满足碳中和产品的要求,以适应国际市场的标准。对中国而言,挑战在于尚未达到碳排放峰值,计划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前中国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排放规模巨大,而从2030年到2060年的减排时间仅有30年,这意味着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从高峰到零排放的快速过渡,特别是在产品领域。
欧盟正在制定各种法律法规,预计两年后将进入实施阶段,如CBAM法规等,这将为中国产业带来巨大的转型推动力。中国国家碳市场已经建立,但在产品碳足迹方面刚刚起步。目前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的多个部委正致力于产品碳足迹的研究以应对国际要求。然而中国在产品碳足迹排放因子方面的数据仍然十分缺乏,目前仅有电网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其他产品领域的数据尚不充分。国家正在着手建设相关数据体系,如汽车、电池碳足迹,以应对欧盟的数字产品护照要求。
此外,欧盟还要求提供再生产品材料的信息,欧盟已明确规定,所有包装材料中30%必须使用回收再生材料,纺织品也必须使用回收纺织品材料。这在产品供应链管理中,首要要求是可追溯性,即如何证明产品的可追溯性。如果不能证明产品的来源,就无法确认其是否真正使用了再生材料。尽管制造业端的供应链较为清晰,但回收的再生材料的来源则难以追溯。
由于中国尚未建立起类似于欧盟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缺乏明确的垃圾分类体系,导致无法有效溯源。数字化技术在此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同时,需要对行业进行深入分析,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来制定相关标准。目前,中国在回收领域尚有短板,这给中国作为供应链源头的地位带来风险,因为欧洲国家如法国、德国已提出对纺织行业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所有在欧洲销售的纺织品必须含有再生材料,否则将无法在欧洲市场销售。因此,中国企业未来的主要工作方向之一是解决这些问题,包括建立完善的数据体系,提高产品的可追溯性和可持续性,以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luyixian/2274545.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