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经观头条|市值管理重估央国企)
2024年,盛强的肩上多了一个颇具分量的担子——牵头起草并执行公司的市值管理方案。
他是一家新材料央企下属上市公司的党委委员、常务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下称“董秘”)。从2018年6月担任董秘以来,2024年是他到处推销自家股票、主管公司市值管理的初始之年,也是监管部门对企业市值管理要求最明确、最支持的一年。
从2024年开始,国务院国资委(下称“国资委”)全面推开央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拟将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
11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下称《指引》)。这是证券监管方面首次以文件方式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进行规范和指导。
不过,那些长期破净的股票,是否会因为上述新规而出现变化?一家曾亲历市值管理试点与改革的钢铁业央企人士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他只是说,“要更相信市场”。
11月19日,十几家上市公司组团来到一家央企集团,专门就“市值管理怎么做”召开会议,探讨更多的办法。
盛强亲自“下场”,和团队伙伴一同跑市场,带领团队尝试使用分红、回购、股权激励等多种工具,来落地市值管理的目标。作为一名董秘,他在重塑自己的身份,更想重塑上市公司的价值。
经济观察报获悉,下一步,监管部门拟对相关央企上市公司市净率(P/BRatio,公司股票每股市场价格与每股账面价值的比率)等具体指标,提出明确的量化要求。
一家央企上市公司正在“试吃螃蟹”,将市值管理纳入高管绩效考核,考核占比5%(满分100分)。在这之前,该上市公司从来没有将市值管理纳入考核中。
不过,上述钢铁业央企人士仍存有疑惑。他并不关心具体数值的规定,指标本身不存在对错一说。他在意的是:如果对上市公司提出市净率为1.2的指标,对企业来说一定是好事吗?
市值管理,这个出现近20年的概念,在历次国企改革、资本市场改革中反复出现,既关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亦关乎投资者的实际回报。作为权重指数成分股,央国企在市值管理实践中占据重要位置。2024年,在监管各方的政策推动和更为具体的要求之下,央国企市值管理再次被重视起来。后续,监管方面还有更多相关政策在酝酿和推进中。
政策信号
根据国资委的要求,2024年各中央企业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量化评价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场表现,并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
央企随之而动。
另一家制造业央企上市公司董秘透露,自己所在的公司开始将市值管理纳入考核占比中。该公司的考核总分为100分,包括经营业绩、发展质量、节能环保、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市值管理等多项指标都被纳入考核中。其中,市值管理考核占比5%。
该公司董秘认为,这个占比“很高”。在2024年之前,市值管理从来没有被纳入考核。他直观地感受到了“5%”考核的利好——现在,公司向集团申请资源和经费时很受重视,市值管理工作的推进比之前便利了许多。
他表示,5%的额度并非固定。如果上市公司表现不佳,考核额度还会在5%的基础上提升,以此让企业更加重视市值管理。
经济观察报了解到,在不同的央企中,这项考核的额度和分数不尽相同。国资委给了各大央企“一企一策”的空间。
经济观察报就监管部门拟对相关央企上市公司市净率等指标提出要求等相关问题采访监管部门,截至发稿尚未得到确认。
但在不久前的一次闭门会议上,央企上市公司的代表们针对市净率展开了讨论。
前述央企财务总监提出,假如要求央企上市公司的市净率达到1.2,就意味着20%的溢价。如果账面价值是1元钱,市场价格就是1.2元。要将指标细化至此,是否真的有用?如果达到指标,监管部门会在某些情况下优先批准上市公司的请求,这才算有用。这就必须配套出台相应的政策。如果没有政策支持,这些指标就没有意义。
一名国资人士认同上述观点。他认为,指标本身不存在对错一说。对于上市公司的股价,包括财务报表,虽然会计准则统一,但在核算过程中,由于经营管理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企业能否达到溢价要求,与相关央企的会计政策和经营思路密切相关。
除了目前已经落地的市值管理相关政策要求,更多的政策信号即将释放。
经济观察报获悉,下一步,监管部门将探讨与上市公司相关的新的股权激励制度。事实上,国资委2019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就已经尝试为央企股权激励打开政策空间。
上述国资人士认为,推行长效的股权激励,能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起到非常强的助推作用。
不止于考核,证监会11月15日发布的《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合规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现金分红、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披露、股份回购等方式,推动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合理反映上市公司质量。
《指引》通过对市值管理细化要求,压实上市公司董事会、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等的职责,以提升上市公司治理能力,进而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铁物”)董事会秘书孟君奎认为,国资委提出的市值管理要求,主要是站在国有股东价值的角度,侧重于国有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证监会发布的市值管理新规,则侧重于规范上市公司行为,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但二者目标是一致的。
董秘当上了“销售员”
接二连三的政策推动,让盛强对市值管理这项工作有了越来越强的责任感。
站在电梯旁,盛强向投资机构讲述着自己公司的未来愿景、想法和创新点。
最近,他的路演频率变得更高,除了自己路演,他也邀请机构来调研。他已经适应了自己的“股票销售员”的新身份。在他眼里,他的团队只有一个产品,那就是公司的股票。
10月份,盛强看到证监会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证监会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下称《通知》),认为时机成熟了。
他第一时间向集团争取额度。比如在他的年度预算中提到,一旦其市值在一定交易日内下跌超过一定幅度,公司就会启动预案,投入资金进行回购。
从董秘的视角来看,这种操作是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尤其在公司股价下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市值。
至于资金的来源,依托最新的政策支持,他所在的企业已经找到了方向。根据《通知》,财政部提供的第一批3000亿元低息贷款,就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盛强给自己汇集起一个“董秘的市值管理工具包”,里面收纳着包括分红、回购、大股东增持、股权激励、投资并购等在内的诸多有待“尝鲜”的市值工具。
在使用这些工具之前,盛强给自己框定了一个市值管理的底层逻辑,那便是健康且创新。作为董秘,他认为自己和买方不同,因为买方有很多标的可选择,但他只有自己。
目前,他所在的公司正在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用于产品研发,这是公司坚持的创新之一。公司认为,只要在合成新材料领域取得突破,就算公司的业绩有短期波动,投资者也愿意接受,公司的估值也会稳定。
另一家制造业央企的董秘在投资者关系方面的业务,较以往更为繁忙。从2024年9月到现在,该董秘共接到十余个投资者来电,回复两个互动问题,内容主要是关于合同项目的情况。其中,该董秘接待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投资者交流会,有近20名研究机构人士和投资者参加。会议在路演中心同步播放,覆盖投资者超过3000人。他上一次如此忙碌,还是在2023年“中特估”概念爆火之时。
与市值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还有分红。
新“国九条”出台后,盛强所在的上市公司将分红提上了重要日程。其实,在他刚担任董秘时,这家上市公司就已经有了连续5年分红的记录。
2024年以来,随着市值管理概念的推进,董秘的工作价值显著提升。盛强认为,在这一阶段,董秘的高管地位逐渐确立,与投资者的关系也更加紧密。此时,企业的分红显得愈加重要。
盛强所在的上市公司还在申请落地股权激励机制。目前,该事项尚未落地。
鉴于国资委对股权激励的具体实施有着明确的指引和审批流程,下一步,相关央企的股权激励计划需要经过集团公司审核同意,并报国资委批准。
央企上市公司的决策流程涉及多个层级和机构。董秘的角色主要是执行和协调,决策需要经过多层级审批和监督,最终决策权在公司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
作为公司市值管理的“一线”角色,盛强更加密集地“走出去”,向投资者讲述公司的市值管理逻辑,让市场看到公司的多维度策略。
新的“碰撞”
11月19日上午,十几家上市公司来到一家央企集团,专门就市值管理展开内部交流活动。
在这场长达6个多小时的活动中,一家受邀给上市公司培训的投行机构受到“热捧”。
不止一家上市公司提出“什么是市值?”“什么是市值管理”这两个问题。现场的投行人士写下了一道公式:
市值=股价×总股本=每股收益×市盈率×总股本=净利润×市盈率
顷刻之间,数名上市公司人士拿出手机开始拍照。
该投行人士表示,市值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模式,上市公司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需要充分研究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等。之前国资委曾小范围推过市值管理试点。他与试点企业进行交流,了解到想要推动市值管理,就要综合运用商业模式创新、投资者关系管理、股权激励、股权再融资等多种手段。
不止当天的培训,这家投行机构在2024年收到了很多公司的市值管理培训邀约。
该投行人士称,在最近的市值管理培训中,有企业尤其关注“一利五率”(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营业现金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这六个指标)对公司考核的影响,以及相关权重的调整。这一点,也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家央企集团的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写了一份6000多字的发言稿,在上述内部会上向其他上市公司介绍自己的市值管理思路。
他所在的集团董事会,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市值管理写入了集团的“十四五”规划,纳入2024年度重点工作;成立了提高市值管理领导专项小组,于2024年10月启动市值管理考核制度的起草。
另一家基建央企首次起草了一份市值管理方案。在这份近万字的方案中,从市值和市值管理的范畴,到2006年至今该企业的市值表现,再到舆情冲击股价的预案,以及下一步拟报送集团和国资委的股权激励方案,都有所体现。
不过,并不是所有上市公司在市值管理方面都取得明显进展。
在11月上旬的一次董秘聚会上,一家新能源企业忧心忡忡,表示自己企业的光伏板块市值几乎腰斩,压力甚大。对此,他暂未想出应对之策。
在探索中,盛强首次尝试寻找外界专业机构的帮助。他觉得光凭自己“吆喝”远远不够。
在政策加持下,该公司打算在2024年专门招标一家中介来帮忙做市值管理。中介需要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舆情管理,第二件事是做价值传播,最后一项是做投资者关系管理。
有一件小事对盛强触动很大。有投资者询问:“为什么想了解公司信息,在公众号上只看到会议信息,看不到关键产品。”
盛强反思,如果不能用资本市场看得懂、愿意看的语言表达上市公司,价值传播就无效。价值传播的欠缺,是一个显而易见却长期不被上市公司重视的问题。
挑战
这不是国资系统内第一次推进市值管理。
2005年,市值管理的概念首次在国资委文件《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被提出:“对上市公司国有控股股东进行业绩考核时,要考虑设置其控股的上市公司市值指标。”
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并完善市值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市场稳定机制。
2018年1月,国资委年度工作会议中曾明确要求加强市值管理。
但是由于市场环境变化、法律法规中关于股份回购制度的欠缺以及投资者短线化投资等诸多原因,市值管理再次“遇冷”。
之后的2019年、2022年、2024年,监管部门陆续出台市值管理相关新规。不过,国企上市公司以往在推进落地市值管理的过程中,并不顺利。
上述央企高管直言,上市公司曾多次尝试市值管理,不过,一些企业对市值管理工具的运用欠缺经验,尤其在回购、增持、并购等市值管理工具运用上历史较短、经验欠缺。而且,与市值管理相关的法规起步较晚,例如,2018年修订后的《公司法》才开始逐渐完善股份回购制度。
孟君奎分析,从提出概念到近期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发布,市值管理经历了漫长的讨论过程。影响公司股价的因素很多,这里面包括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风险偏好,甚至地缘经济和政治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也包括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公司的不同发展阶段,估值模式不尽相同带来的估值差异等,比如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中特估”等概念。甚至具体到一个公司,历史上股东构成结构、股价波动情况等,都可能对后续其市场表现造成影响。
上述央企高管认为,对比来看,相比民企而言,国企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值管理的效果。但是,2024年监管部门首次推行的市值管理考核,有望打开新的局面。
基于考核的压力和动力,上述基建央企人士透露,该企业调整市值管理思路,将重点聚焦在净资产负债率、自由现金流两项指标上。
他表示,这两项指标是境外投资者选择股票投资的重要指标,部分保守投资者甚至对长期无改善或无改善预期的公司给予一票否定投资决策意见。针对公司净资产负债率和投资性现金流大幅、长期高于同业的现状,下一步,这家基建企业将从业务结构、行业现状等方面入手分析,筛选关键影响和风险指标,确定运营风险的主要衡量标准,并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指标预警体系,定期实现动态监控与分析,提出改善工作计划措施。
盛强也看到了新的挑战——与境外投资者的沟通。在他看来,境外投资者和国内投资者在投资逻辑上存在差异,这是他所在的团队未来需要适应和克服的难点。
准备去路演的路上,盛强说:“去实干、去挣钱、去分配利润,公司的市值才能提升,没有别的捷径。”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盛强为化名)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luyixian/2342966.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