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信息网

中国江门网

   

中国江门网

    离明远眺、帽岗烟雨、水岭飞泉、曲圳垂钓……一个小小的村庄,却曾有着“蓢溪八景”之说。这既展现了当地风物景观甚多,也体现了村落人文历史的深厚。这里,便是鹤山市雅瑶镇隔蓢村。

    当年的蓢溪村,如今叫隔蓢村,这个位于鹤山江沙路旁的古村落,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它是南雄珠玑巷南迁的陆氏移民经历四代、两度迁移才到此建村的。

    “蓢溪八景”有些场景或已消失,然而村内保留着大量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古建筑,经过岁月的沉淀后变得更加有味道、更加有生命力。

    文/林立竣 图/林立竣 朱磊磊

    特色鲜明

    宗祠具有地方代表性

    隔蓢村位于江沙路旁,只有穿过熙熙攘攘的菜市场、小食店及众多村民新建的洋房,那颇具历史感的村落才出现在眼前。说起隔蓢村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德明祖祠是其中最好的见证。

    作为鹤山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物之一,德明祖祠始建于明代,曾于光绪丙戌(1886)年重修,2020年村民对其再次修缮。祠堂广三路深二进,主祠依次为头门、后堂。整座建筑没有青云巷,属二进四合院式布局,保留了北方传统四合院的建筑痕迹。

    隔蓢村村干部陆颖健告诉记者,德明祖祠的建筑看点有三:一是“金包皮”,即墙壁内部夯土砌墙,外镶当时较为名贵的青砖,也称作“金砖”。二是“月梁”,简洁古朴梁架结构状如月亮。三是“方檩”,祠堂的后进檩条,建筑的规格较高。在封建社会,族人中必须有人当高官才可在宗祠建筑中用“方檩”。

    离德明祖祠百多米的慎思堂(植亭陆公祠)也是隔蓢村不可多得的文物。这座始建于道光年间(1839)的建筑更宏伟大气,由3座建筑构成,呈对称结构,一个主体建筑,两侧有子建筑,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慎思堂大量采用灰塑、砖雕、木雕、石雕、壁画等传统的广府建筑技法,做工精细;建筑用料上大量采用了贵重木材柚木、格木,石料用大块花岗岩石。最让人惊艳的是慎思堂后座,是五开间的二层楼建筑,采用坚木做材料,历经近200年风雨依旧坚挺。

    “六座民居”是隔蓢村另一个养在深闺的宝贝建筑,它是鹤山建筑面积最大的传统民居。进得大门,是一天井,沿着右侧狭窄的巷道,六户老式民居整齐排列,其中五户都是建于清代的古建筑,唯有左侧居中的一户,古建筑被推倒重建,非常可惜。徜徉其中,随时可见木雕、灰塑和壁画等艺术造诣,有跃龙门、花鸟、梅兰竹菊、历史人物等图案,虽然年代久远,却保存完好,精致绝伦,栩栩如生。

    书香之村

    学风浓厚英才辈出

    在隔蓢村左侧的纱帽岗下有一座砖塔——离明阁。它是隔蓢村倡导学风、崇尚教学的象征塔。离明阁高三层,二层墙面上刻有“离明阁”3个字。两侧有花窗,顶层墙面上则刻有“奎光”二字。据史料记载,离明阁距今有300多年历史,建于清朝康熙十五年,嘉庆十二年重修,光绪六年增建,是鹤山市唯一保存下来的清代砖塔,

    陆颖健告诉记者,因为远远看上去像支笔,以前村民又称离明阁为“文笔塔”,寄托村民祈求村里要人才辈出、书香传家之意,又称为文阁。

    隔蓢村重视文化有着历史传承。德明祖祠以前有副对联:“母子乔迁七百余年同歌乐土 兄弟联解寻常科第克继书香。”这副对联记录着开村始祖德明、德信在宋朝时考到双解元的事迹,也告诫我们后人要重视文化教育。村中的“大夫第”“儒林第”“将军第”等门巷也见证了书香氛围。

    到了近代,隔蓢村又曾是新文化运动在鹤山的一个重要发起地,生于隔蓢村的陆朝阳就是其中的一个旗手。陆朝阳少时随父求学广州,毕业于广东省高等师范学堂,他怀“教育救国”理想,毅然返乡,1921年创办鹤山第一间新型小学——郎溪小学,开全县废私塾办新校的先河。1923年,陆朝阳创办《郎溪报》,向国内及海外侨胞宣传教育改革的道理与成果,影响极大。1924年11月,他被委任为鹤山县教育局局长,发起组织“全县学校联合会”,被选为会长。该会提出废私塾,各校一律行新学制等倡议,并经当局批准用行政手段在全县推行。1925年,他又筹建鹤山中学,并主持校政。

    近年来,隔蓢村同样重视教育,成立村教育基金,对成绩优异的学子都给予奖励。2020年,该村学子陆子熹以广东省文科第二名的佳绩考取北京大学。

    修复古建筑

    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luyixian/409231.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