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信息网

他有150万个爱上中国的理由

他有150万个爱上中国的理由

他有150万个爱上中国的理由


  阎雷于 1989 年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唐朝村拍摄的“挑担妈妈”阳奶群建和她的两个儿子

曹祎铭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在全球肆虐,各国间的人员往来仍受一定影响。而法国人扬·莱马(中文名:阎雷)却盼望着能再次前往中国……

跨越山海的偶遇

1962年出生的阎雷是一名法国摄影师。32年前,阎雷前往中国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采风,在独峒镇唐朝村的山路上邂逅了挑着扁担、带着两个孩子回娘家的侗族妇女阳奶群建,他随即用手中的相机定格了下来。

照片里,“挑担妈妈”阳奶群建脸上挂着淳朴的微笑,笑容里带着第一次见到外国人的惊讶与客气,而她那两个坐在扁担两头箩筐中年纪尚小的孩子,眼神中则有些许惶恐。

这张照片被阎雷选为其在2020年出版、专门记录侗族风情新书《歌海》的封面照片。被这张照片吸引,笔者多方打听,分别联系上了阎雷和照片中的阳奶群建,并为二人组织了一次跨国网络视频通话。

“你还好吗?”

“好!”

……

通过网络视频连线方式再一次“相见”,正在自家茶园采茶的中国“挑担妈妈”与身在法国的阎雷都很激动,也很开心。短短数语,二人的时空距离一下子被拉近。

“当我第一次听朋友说起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侗族时,就对那里充满了兴趣,期待着能早点去拍摄。”谈起自己初识侗族时的感受,阎雷仍难掩激动,“我好奇生活在那里人们的一切,这是中国丰富文化的一部分,对我、对全世界来说,都是神秘未知的。”

阎雷是当年第一批走进深山侗寨的外国人,阳奶群建与坐在箩筐里的两个孩子也是第一次看到西方人面孔。

这段跨越山海和国别的偶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也充满了好奇。

“在阎雷来之前,我们根本没有见过外国人。他长得跟我们不一样,第一眼看见时,我还以为他是‘鬼’,当时两个孩子都有点害怕,我内心也有点恐慌。”今年56岁的阳奶群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又露出她标志性的笑容,“真希望疫情早点结束,他能再来我们村寨看一看。”

把镜头对准中国普通人

上世纪80年代,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阎雷成为较早一批拿到中国签证的外国摄影师。

1985年1月,阎雷第一次来到中国大陆。“那天风很大,天上还飘着雪花,路上行人稀少。”阎雷说,“天气虽冷,但我的内心是火热的,因为我站在了内心向往已久国家的土地上,我要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它。”

那时的阎雷没想到,自己与中国的缘分自此开始;他更没想到,自己的这一生,已经离不开中国。透过镜头看中国,定格中国民族风情,一直是阎雷坚持的方式。“我爱这里,我要通过我的镜头,记录下最真实的中国。”阎雷说。

“那时候交通很不方便,道路颠簸,很辛苦。”阎雷对他第一次到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当时与朋友租了一辆越野车从桂林出发,因为路况很差,100多公里的路,他走了一整天。

从1988年起,阎雷先后4次跋涉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贵州黎平县一带侗族群众聚居的山水间。他用相机近距离记录极具侗族特色的赛歌、侗戏、婚礼、花炮节、芦笙节、斗牛节、梯田、风雨桥、鼓楼等场景,将侗族人民的喜怒哀乐和人文景观不加修饰地留在底片上。

1990年,阎雷拍摄的画册《歌海木寨》在国际上引起不小轰动,这也使广西三江和贵州黎平一带成为外国游客和学者蜂拥而至的地方。

“我那时候在记录一个特别丰富、特别有意思、特别美丽的文化。他们的木寨建筑、风雨桥、鼓楼都很美丽。”阎雷说这让他与不少当地人成为了朋友,大家从陌生到熟悉,一段段跨国友谊在中国的大地上建立、延续。

不仅是侗乡歌海、哈尼梯田,30多年间,阎雷的足迹几乎遍布中国的版图,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山区,从北境到南国,从高原到平原盆地……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阎雷拍摄了60多万张记录中国社会变迁的照片,推出了60多个关于中国的摄影报道。他喜欢把镜头对准普通人,用手中的相机感受着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呼吸的韵律,见证着在中国改革开放洪流中,中国人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巨大变化。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shangshuixian/327642.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