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扫除文盲到普及义务教育,从恢复高考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新中国70年取得的教育成就已经超越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70年来,教育不仅推动着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也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命运。
科技兴国,教育奠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和根本动力。一个国家要想成为现代化强国,必须要以教育现代化为基础。而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突出表征,就是高等教育是否走过了精英教育阶段,向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迈进。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即可认为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我国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已达到15%。此前一年(2001年)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超过中高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如今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普及化——毛入学率超过50%——的门槛上。不能不说,这是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的精彩篇章。
说其是精彩篇章,是因为,其一,旧中国是一个经济、教育基础十分薄弱的国家,上世纪一、二十年代知识分子就喊出的“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梦想一次次成了泡影。其二,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中有4亿多都是文盲,文盲率高达80%。就是在“一穷二白”的严峻形势下,建国之初,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在全国范围蓬勃展开。扫盲班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文化的热潮之中。从1949年到1964年的十几年中,先后有近一亿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如今,中国的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左右。高等教育,也开始叩开普及化的大门。
不难发现,新中国的成立,翻身当家做主人的普罗大众,从来没有如此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国家也千方百计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70年教育事业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激情,见证了中国速度。无论是9年义务教育的实现,还是高教大众化的跃迁,都是激情与速度的杰作。
利好何在?首先,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需要大量高水平的生产、管理、服务人才,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出现,更需要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其次,知识经济时代掌握高新科技的创新人才只能由大学培养,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有利人才储备;人才多了,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第三,国民文化素质是构成综合国力的基础,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今天,在创业、创新方兴未艾的当下,高等教育是双创不绝如缕的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从提升规模到提升质量、从注重普及到注重均衡新阶段,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投入持续加大,置于优先发展位置。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首次超过4%,突破2万亿元。2018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3.39万亿元。此外,为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员、资金,通过政策支持相对落后地区教育发展。2013年12月,“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启动实施,截至去年8月,已惠及全国近2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
新时代已经到来,新征程已经启航。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此要有“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未来,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等美好生活的向往,打造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落实人民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更”,为推动中国特色教育事业改革深入发展,抒写新的奇迹。(南方网雷钟哲)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chuanhuiqu/1172.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