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信息网

台湾的山东饺子馆火了!带你探访这些饺子馆背后的故事

中国台湾网8月25日讯 日前,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美国社交网站“推特”上发帖提到:“百度地图上显示在台北有38家山东饺子馆和67家山西面馆,味觉不会骗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失散多年的孩子终会回家。”微博话题#华春莹点赞台湾山东饺子馆#很快冲上热搜榜首。之后,发生在台湾山东饺子馆里的故事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王记山东水饺有位不服输的老板娘

桃园市平镇区贸三路上的王记山东水饺馆在台营业二十多年了,老板娘王燕玲是山东潍坊高密人。1998年,二十出头的王燕玲离开家乡来到台湾,想闯一番事业。干什么好呢?她想到了山东人爱吃的水饺,开一家水饺店的想法油然而生。说干就干,她从家中借了几万块钱,王记山东水饺馆就正式开业了。

回忆起创业伊始的心酸,王燕玲不禁红了眼眶。当年,虽然签了合约,但房东突然执意退租。无奈之际,她另寻了一家地段不是很好的店面做水饺生意。有的顾客质疑:“这边很多店都收摊了,你做得下去吗?”王燕玲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保证水饺的品质、卫生,不怕没有客人,水饺对于山东人来说可再拿手不过了。

王燕玲这股不服输的韧劲源于多年前和母亲一起包饺子的经历。她当时因为不情愿别人聊天她干活就把擀饺子皮擀得歪歪扭扭的。“我娘就告诉我,过年的饺子一定要漂亮,要认真包。虽然我一直在抗议,都要哭出来,我娘说你不能哭,因为过年一定要开开心心的,要再擀不好,擀面杖就要敲上去了。”回想往事,王燕玲很感谢母亲,教会她耐住寂寞,坚持做事。

王燕玲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就是做好品质。要卫生、新鲜,做水饺的猪肉是现杀的鲜肉。水饺中用的姜,她全部用榨汁机榨出姜汁,让食客吃到姜的香味,又不会被姜末所困扰。吃一口王记山东水饺,有客人感慨“比妈妈包的还好吃”,这是王燕玲最开心的事。

王燕玲说,她的九十多岁的母亲,还有五个哥哥姐姐都在老家高密,尽管每天都通过手机联系,但依然盼望着能重回故土见见亲人。“今年过年无论要不要隔离,我都要回去看看老人。”王燕玲在高密市区二姐家的隔壁买了套房子,在她心里那里是家,说不定等自己年纪大了要回去养老。

老乡牛肉面馆温暖着山东老乡

今年60岁的魏效寅曾经在台湾南投县埔里镇经营过一家山东风味的小馆子。魏效寅的籍贯是山东济宁泗水县,不过他出生在台湾。退伍后,跟父亲学习做水饺,便开了一家面馆,店里的招牌就是山东风味的牛肉面和水饺。

对于水饺的风味,魏效寅有他的坚持,那就是道地的山东口味。韭菜、大白菜、高丽菜等用盐巴搓过,把涩水搓出来,再洗干净挤干再包。“像牛肉面、榨菜肉丝面、炸酱面,都是按照北方的口味来做,我的面食是道地的。我们山东人不做假,要给人家吃最好的。那时候我买的牛肉要买品质最好的,卖的是平常的价格。”魏效寅说。

正是这道地的味道,让他开的老乡牛肉面馆温暖着很多老乡。虽然在经营老乡牛肉面馆八九年之后,魏效寅停下了开店的脚步,但有一位客人令魏效寅至今难以忘却。

那是一天午后,一位姑娘进店就问有没有香椿拌面。 “我把一碗香椿拌面端给她,面条才入口,她嚼了两下眼泪就掉了下来,说面的味道和她父亲做的一模一样。”魏效寅回忆道。

在台湾,想吃香椿不好找,想到也许会有山东老乡怀念这个味道,他便准备了一些香椿。姑娘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一段时间,从那以后,她就再也没有吃过香椿。那天路过老乡牛肉面馆,看到招牌上写有“香椿拌面”,便折回来寻面。临走时,魏效寅特地送给姑娘一罐香椿咸菜。

舌尖之上,品到的不仅是味道,更是亲情。正如魏效寅回山东老家探亲时,姑姑家端上桌的羊肉馅水饺,满载着一家人团圆的喜悦。魏效寅一共回过山东老家三次。第一趟回去,他凭着地址从济南下飞机住一宿,第二天包车直接就找到了老家泗水县东仲都村,找到了他的叔叔。第二趟,他带着儿子和女儿回去,回到故土,他告诉孩子们:“我们的根在这个地方,不管你以后怎么样,我们的根在这里。”

来自青岛的她们想让更多台湾同胞品尝到山东美食

下午两点,在台中市沙鹿区的阿香小吃店里,50岁的牟恩香正忙着包水饺。这家小店里里外外她一人经营,一干也快20年了。

不少顾客评价,阿香小吃店的水饺有家的味道。一位七旬老人做完手术在家休养,特意打电话来要订100个阿香水饺。老人一家早年从外省来到台湾,他们说牟恩香包的水饺有他们小时候的味道。

“山东人调馅时常打一些水在肉里,这样水饺吃起来有汤汁。我喜欢打一些高汤在肉里,饺子的口感很受欢迎。”牟恩香说。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huaiyangqu/327197.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