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双向开放成绩斐然,中国资本市场初具“国际范”! A股“科技”属性更显著,走出去+引进来,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数量蝉联第一)
中国资本市场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资本市场攻坚克难,不断成长、壮大,从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迈向高质量发展,逐步接轨国际标准,加快双向开放,各项指标持续优化,中国资本市场竞争力、吸引力、影响力持续增强。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总体规模稳居全球第二,证券化率显著提升,投资者结构日趋完善,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数量雄踞榜首。
A股市值稳居全球第二
这十年间,中国资本市场持续发展壮大,A股上市公司从2000余家增至4947家。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相继成功落地,中小板及深市主板合并,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全面注册制蓄势待发;股票、债券、基金、期货市场表现都极其活跃,资本市场规模逐步走向世界前列。
截至2021年末,A股总市值超90万亿元,交易所债券市场托管面值达18.7万亿元,商品期货交易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列,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稳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沪、深交易所市值规模大幅跃升,稳居全球前十阵营。截至2021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规模合计近52万亿元,较十年前增加超2倍,成为全球第五大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成长最快,市值规模较十年前增加近54倍,接近40万亿元,超越韩国证交所、加拿大多伦多交易所以及澳大利亚证交所,成为全球第十大证券交易所。
A股证券化率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已形成以上海、深圳、北京三大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主板、科创板、创业板以及北交所等上市板块。
证券化率(证券总市值/GDP国内生产总值)可用来衡量证券市场发展程度。截至2021年末,A股证券化率达到84.3%,创近十年新高,在发展中国家居前列;包含中概股在内,中国上市公司证券化率达到95%。但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证券化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美国2021年末证券化率接近300%,日本超过120%。
A股科研投入稳步提升
科研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水平、能力的重要指标。2021年A股研发经费(R&D)投入达27864亿元,同比增长14.2%。研发投入强度(R&D/GDP)再创新高,达到2.44%,接近经合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超过加拿大、法国、英国、印度等国家,较十年前增加近0.7个百分点。
2016年至2020年,A股信息技术行业研发投入强度持续超越美股;2021年创新高,达6.62%。注册制实施以来,A股“科技”属性更加显著,2019年至2021年科创板研发投入强度持续超过10%。
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数量蝉联第一
资本市场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数量、营收贡献度大幅提升。
2019年世界500强名单中,中国上榜企业数量达到126家(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台 湾,下同),首次超过多年雄踞榜首的美国;2022年中国上榜企业再创新高,达到145家,持续四年居世界之首,较十年前增加八成以上。中国大陆上榜129家,全面超越美国,体现中国企业的实力。
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建筑等中国公司稳居全球前十行列。相比之下,美国、日本等国家入围企业数量均有所下降,仅韩国、加拿大入围数量较十年前略有上升。
A股机构化水平持续创新高
机构化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有利于金融市场走向更加成熟、稳健。加快对外开放,引入更多外资后,中国资本市场迎来新生态,投资者结构也更加合理。
去散户化道阻且长,A股机构化进程稳步推进。剔除一般法人,以持股市值来估算,截至2021年末,A股机构化比例创历史新高,接近19%,较十年前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
对标海外发达资本市场,A股的机构化重任在肩,大有可为。以美股为例,70年代养老金入市,“去散户化”进程开启,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由1970年初的20%左右上升至2000年的50%以上。
“引进来”凸显中国资产配置价值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加快推进与境外市场的互联互通。在引进来的道路上,中国资本市场从尝试开放到扩大开放,成效显著,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从2003年7月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A股市场;2014年、2016年的沪深港通相继开通;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和富时罗素等知名指数,且比重不断提升;债券北向通、互联互通ETF(交易型开放式基金)相继而来。
外资持仓A股市值创新高
这十年间,全球突发事件不断,A股全球配置价值提升,叠加低估值、低配置等优势,中国资本市场吸引力逐步显现。
互联互通机制2014年开通以来,北上资金持续八年净流入。截至2022年8月底,北上资金累计净买入金额创历史新高,接近2万亿元,最近三年净流入加速。截至2021年末,QFII+北上资金合计持仓A股市值突破3万亿元,较2012年增加42倍多,其中北上资金持仓市值超过2.7万亿元;持有A股数量由十年前的百余只到当前超2600只,其中北上资金持股超过2000只。
外资持仓流通市值占比稳步上升。截至2021年末,外资持仓市值占比达4.04%,刷新2020年3.97%的最高纪录。
外资持仓中国债券比例逐年上升
2017年债券通(北向通和南向通)开通,境外投资者通过香港债券市场,投资内地银行间债券。伴随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全球通货膨胀高企背景之下,境外投资者对持有中国债券的兴趣大增。
截至2021年末,境外机构(含个人)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首次突破4万亿元,是2013年的10倍多。境外机构托管债券占比自2016年以来逐年上升,2021年末达到3%,创历史新高。其中境外机构持有国债2.45万亿元,是境外机构第一大持有券种。
“走出去”中国资产主动拥抱世界
新时代的资本市场开放是双向的,提升资本市场影响力的关键,不仅要深入推进改革,同时也要积极进行双向开放。相比“引进来”,中国资本市场“走出去”的探索更早。目前,境外上市中资股规模持续上升、债券国际化水平提升,企业“出海”创造佳绩。
境外上市中资企业数量稳定上升
证监会在今年7月底召开的2022年系统年中监管工作会议表示,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境外上市中资企业分布在美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地区),其中在中国香港、美国市场较为集中,截至2022年9月底(剔除退市股,下同),两地上市中资企业数量合计近1500家,较十年前翻倍,数量稳定上升。
过去十年,赴美上市中资企业由大型国企转变为互联网民营企业。赴美上市的中资企业有400余家,目前中概股有281家,较十年前增加近3倍,京东、阿里、拼多多等互联网巨头先后在纳斯达克、纽约交易所上市。香港中资企业(含A+H股)有1207家,数量较十年前增加80%。
8月下旬,证监会、财政部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于近期启动相关合作,中概股退市风险有所缓和。签订协议后,盈喜集团、见知教育科技等先后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
“功夫债”成亚洲债市中坚力量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外债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创新,鼓励和便利中资机构境外发债融资。这十年,中资境外债(“功夫债”)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亚洲债券市场的主要品种之一,在国际资本市场也占据重要位置。
2015年是中资境外债发展的关键时点,发行1年以上债务工具由以前的审批制度改为事前备案制。自2016年起“功夫债”发行量大幅提升,今年2月份,中资境外债存量余额首次突破万亿美元。截至2022年9月底,中资境外债余额创历史新高,达到1.22万亿美元,为十年前的32倍。金融机构、房地产、工业、可选消费等行业企业是主要发行主体,其中金融机构发行量占比超过32%。
“中国创造”出海规模持续上台阶
从资本市场再到实体经济,走出去的不仅有资本,还有实体制造,从“十二五”起步到“十三五”快速崛起,中国迎来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华丽转型,自主化进程加速,出海贡献度由传统制造业向创新型、科技型赛道切换,“中国创造”国际认可度稳步上升。
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自2012年至2021年,A股上市公司的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近3个百分点,2021年A股上市公司海外营收首次突破6万亿元,占营业总收入比例创历史新高,达到16.07%。“十四五”开局第一年,海外营收占比或再上新台阶,2022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海外营收合计3.01万亿元,占总营收比例高达17.62%。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luyixian/1180835.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