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发改委:将适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支撑消费持续扩大)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18日表示,将适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政策体系,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创新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互促共进机制,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支撑消费持续扩大。
深入推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继续推动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和领先企业培育建设工作。
鼓励绿色消费引领绿色生产。
大力提升电商、快递进农村综合水平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健全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农村产品和服务品牌化、标准化、数字化、产业化改造。
国家发展改革委1月新闻发布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于1月18日(星期二)上午10:00,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1月新闻发布会。
金贤东: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发展改革委2022年首场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衷心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在过去一年对发展改革新闻宣传工作的大力支持。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先生、经济运行调节局局长李云卿先生,我是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我先通报5方面情况,之后再与我的同事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第一方面,关于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了良好开局。
从增长看,我国经济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14.4万亿元,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经济总量折合约17.7万亿美元,考虑汇率升值因素,增量达到3万亿美元,仍是世界经济恢复发展的最大贡献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加速提升,人均GDP达到12551美元,预计超过全球人均GDP水平,与高收入经济体门槛进一步接近。
从需求看,消费和投资稳定恢复,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投资补短板力度持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54.5万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3.5%和7.0%,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分别增长17.1%和10.7%。消费在持续恢复中稳步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货物进出口额39.1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出口21.7万亿元、增长21.2%,进口17.4万亿元、增长21.5%。
从供给看,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12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为经济平稳运行和民生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其中制造业增加值9.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业态茁壮成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2%;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2%、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3.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4.9%。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步伐,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规划建设加快推进。
从民生看,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就业优先政策继续强化,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269万人、比上年增加83万人,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促进共同富裕战略部署扎实推进,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实际增长8.1%,增速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同时,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深入推进,社会保障网进一步织牢,重要民生商品调节有序、保障有力。在疫情多点散发的背景下,我国较好保障了居民就业和增收,为激发内需潜力、促进经济恢复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防风险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进展。压实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把握风险处置力度和节奏,有序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扎实推进。对少数高风险金融机构及时“精准拆弹”。妥善处置个别高负债房地产企业风险。虚拟货币“挖矿”全链条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取得重要成效。
总的来看,2021年的形势比预见的复杂、困难比预料的更多,但我们凝心聚力办好自己的事,顶住了压力,防住了风险,经济保持持续恢复发展态势,并以相对较小的政策成本实现了经济较快增长和较低通胀的优化组合,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虽然当前我国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发展面临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支撑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条件仍然不少,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前景广阔、长期向好的特点没有变,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二方面,关于发用电和投资项目审批情况
从发电看,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811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比2019年同比增长11.0%,两年平均增长5.4%。12月份,全国发电量723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1%;其中,火电、水电同比分别下降4.9%、6.8%,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同比分别增长5.7%、30.1%、18.8%。
从用电看,2021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0.3%。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6.4%、9.1%、17.8%和7.3%。分地区看,全国19个省(区、市)用电增速超过10%,其中西藏、青海、湖北、江西、四川、福建、浙江、广东8个省(区)增速超过13%。
投资项目审批方面,2021年12月份,我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6个,总投资185亿元,其中审批5个、核准1个,主要集中在交通、水利等行业。2021年全年,我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90个,总投资7754亿元,其中审批67个、核准23个,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等行业。
第三方面,关于共建“一带一路”进展情况
一是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继续扩大。2021年12月以来,我国分别与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古巴、摩洛哥、尼加拉瓜、叙利亚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我委与老挝计划与投资部签署了关于建立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工作协调机制的谅解备忘录,截至目前,我已与147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二是中欧班列继续保持高位运行。2021年12月份,中欧班列开行1353列,运送13.1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0%、24%,综合重箱率98.4%,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连续20个月单月开行千列以上。2021年全年,中欧班列共开行15183列,运送146.4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2%、29%,综合重箱率98.1%。截至2021年12月底,中欧班列历年累计开行48814列,运送货物443.2万标箱,累计运送防疫物资1362万件,共计10.5万吨。
金贤东:
第四方面,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
2021年,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长江经济带2018年、2019年、2020年三年生态环境警示片揭示的484个问题,已完成和基本完成整改437个,其他47个问题也在整改之中,污染治理“4+1”工程大力实施,重点支流保护修复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持续强化,解决了一批生态环境治理难题;十年禁渔效果初步显现,水生生物资源逐步恢复。二是绿色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黄金水道功能进一步发挥,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和常住人口保持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活力持续加强。绿色发展试点示范形成不少有效经验做法。三是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1+N”规划政策体系基本建立,负面清单管控执行有力,省际协商合作进一步深化。
下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实领导小组工作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系统治理,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深入推进污染治理“4+1”工程,持续巩固长江禁捕成效,畅通黄金水道,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绿色发展示范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严格执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长江流域协调机制和水生态考核机制。
第五方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有关工作进展情况
近年来,我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履行优化营商环境组组长单位职责,在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加快改革步伐,以“6个一”的成果、3个“1+N”的举措,引领和推动了全国范围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所谓“6个一”成果,就是构建了一套符合国情、标准统一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了一套科学客观、多方参与的评价方法,复制推广了一批改革举措,推出了一批标杆城市,推动出台了一部《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编写发布了《中国营商环境报告》《优化营商环境百问百答》《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等一批领导干部读本。
所谓3个“1+N”举措,就是以“制度+指标+报告”的创新形式,为各地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提供了支撑和标准。制度1+N,由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与各地出台的配套法规政策构成;指标1+N,由中国评价指标体系与地方结合实际增加的N项指标构成;报告1+N,由中国营商环境报告与地方自评报告构成。经过这几年多批次的评价实践,国家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得到部门和地方的认同,成为推动各地深化改革的风向标和指挥棒。各地区和参评城市对照《条例》、指标体系和《营商环境报告》,每年制定工作台账,地方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已经从1.0版上升到5.0版,实实在在调动和激发了地方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地竞相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局面加速形成。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我国营商环境仍有差距。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从5个“着力”入手,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一是着力深化市场化改革,破除隐性壁垒。修订出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2年版)》,抓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落地实施。纵深推进招标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完善电子招标投标制度规则、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清理招标人在招标投标活动中设置的注册资本金、设立分支机构、特定行政区域、行业奖项等不合理投标条件。
二是着力推进法治化建设,强化公正监管。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进一步落实到位,做好优化营商环境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工作,建立健全优化营商环境“1+N”法规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加大政府有关失信信息共享公示力度,破解“新官不理旧账”问题。健全企业重整期间信用修复机制,建立破产信息共享机制。
三是着力加快国际化进程,打造开放型经济格局。严格执行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继续清理与外商投资法不符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进入已经开放的领域。推动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实施,及时解决项目存在的问题。
四是着力提升便利化水平,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优化。推进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拓展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功能,提升服务投资主管和其他部门、地方、投资主体、金融机构等能力,建立企业反映投资审批问题的办理和反馈机制,及时回应解决“堵点”问题,全面优化投资环境。
五是着力发挥评价引领和督促作用,健全长效机制。持续完善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机制,有序推进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梳理总结和复制推广各地区以评促改、以评促优的典型经验做法,鼓励和支持地方在法治框架内积极探索原创性、差异化的优化营商环境具体措施,在全国形成优化营商环境的示范效应。
我的通报就到这里。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媒体。
人民日报记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如何看待2022年经济开局面临的压力?全年走势如何?
袁达:
谢谢你的提问。刚才金贤东主任已经通报了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情况。应该说,2021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又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成绩举世瞩目,令人倍感振奋。同时也清醒认识到,当前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2022年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压力挑战。局部散发疫情直接影响居民消费,投资增长也受到一些制约,外贸进出口不确定性较大。企业生产面临要素短缺等问题,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多,市场预期和企业信心出现波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2022年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我们将全面贯彻,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展望全年走势,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发展基础看,有效应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均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综合国力继续显著提升,2021年经济总量超过114万亿元,产业体系完备的优势持续彰显,产业链韧性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抗风险、抗冲击能力进一步提高。
从要素条件看,着力解决供给领域要素短缺问题,能源原材料供应保障显著增强。煤炭优质产能释放,价格明显回落,电煤库存可用天数维持在20天以上,电力供应平稳有序。芯片产量快速增长,2021年集成电路产量较上年增长33.3%,汽车芯片供应逐渐加大,汽车产量已持续4个月增加。
从内生动力看,加快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增长潜力巨大。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区域重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快补短板、提质量,投资需求不断激发。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发展活力动力进一步提升。
从政策支撑看,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七大政策”组合效应持续释放。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加快打通,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陆续出台,都将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宏观政策仍有较大空间,政策储备工具较多,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态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对实现一季度平稳开局、保持全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充满信心。
谢谢!
中宏网记者:
2021年四季度以来,能源供需持续偏紧,国家发改委采取了多项措施稳定我国能源供应,请问能源保供稳价措施的效果如何?下一步要做好哪些重点工作?
李云卿:
您提到的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确保能源供应,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综合影响,2021年9月底,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煤炭电力供应偏紧情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各有关方面,充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全力加强统筹协调,推动能源保供稳价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煤炭价格回归合理区间,电厂存煤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电力供应持续平稳,天然气资源供应较为充足。
一是坚持分阶段保供,紧扣保供稳价目标采取针对性措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确保能源供应,督促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带头保供稳价。加快释放煤炭先进产能,持续提升电厂存煤水平,推动发电机组应发尽发,对保供工作不力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国有企业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保障电力稳定供应,分阶段实现了国庆中秋假期、入冬前、供暖季高峰时段能源供应平稳有序。
二是坚持统筹考虑,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调整影响能源生产和保供稳价的不合理措施,促进煤炭生产企业安全增产增供。加强煤炭生产成本调查和期货、现货市场监管,多措并举引导煤价回归合理区间。针对发电供热企业成本变化,及时出台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措施,通过缓税、金融支持等,综合施策缓解发电供热企业阶段性困难。
三是坚持底线思维,全力消除用能缺口隐患。推动发电供热企业四季度煤炭中长期合同全覆盖,去年末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达到1.68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坚持全国一盘棋,开展周平衡日调度,统筹煤电气电和风光水核电,利用全网资源和统一调度优势调剂电力余缺。按照高峰日供气量15亿立方米准备资源,天然气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突出东北等重点地区,统筹考虑纯供暖企业和农村取暖用煤,全力做好北方采暖地区用煤保障。全面排查“煤改电”“煤改气”用户用电用气问题,着力做好供暖个案监测和处置。
五是坚持守牢安全底线,确保能源安全生产、安全运营、安全使用。督促各有关方面统筹推进煤矿安全生产和电网管网安全运营,全力保障用电用气安全。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机制,提前做好恶劣天气防范及对能源生产运输影响的应对工作。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能源保供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全球能源供需紧张、国外市场价格普遍大幅上涨的形势下,党中央统筹全局、科学决策,果断部署一系列正确有效的措施,推动我国能源供应总体充足、价格基本稳定,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当前全国能源供应总体平稳,但供需形势及国际市场环境仍然较为复杂。针对能源保供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紧紧抓住保障供应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持续深化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
一是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指导产煤省区和煤炭生产企业在春节期间保持正常生产销售及发运,及时做好煤炭产运销衔接。加强煤电、燃气机组运行管理,提高顶峰能力,多渠道提升新能源发电出力。推动国内油气田满负荷生产,保持原油、管道气、LNG进口安全稳定。紧盯春节假期、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重要时段,加强运行调度,确保能源供应平稳有序。
二是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强化需求侧管理,坚决守住民生用能底线。进一步细化实化用能保障方案,持续优化天然气、电力、煤炭“压非保民”预案。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坚持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严格落实“以气定改”“先立后破”,确保群众供暖安全。
三是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统筹发电供热和原料用煤保障,督促企业签订并履行好煤炭中长期合同。优化电网运行方式,用足用好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做到余缺互济、峰谷互补。发挥天然气“全国一张网”的优势,重点加强对北方地区特别是资源偏紧地区的调度保障。多措并举,科学保供,切实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能需求。
央视财经频道记者:
当前内需增长乏力,经济下行压力持续不减,2022年在扩内需,尤其是在促消费方面将有哪些具体措施?
金贤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效果持续显现,消费市场逐步回暖。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后续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促消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以及新政策的进一步出台,消费将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在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着力挖掘居民消费潜力,推动消费总量扩大和质量改善,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提质量,优化消费供给。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推动打造内容丰富、品质精良、结构合理的高质量消费供给体系,引导企业增加性价比高的商品和服务供给,充分满足居民个性化、多元化、改善型消费需求。
二是增能力,提升消费意愿。适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政策体系,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创新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互促共进机制,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支撑消费持续扩大。
三是拓空间,释放消费潜力。深入推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继续推动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和领先企业培育建设工作。鼓励绿色消费引领绿色生产。大力提升电商、快递进农村综合水平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健全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农村产品和服务品牌化、标准化、数字化、产业化改造。
四是强监管,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信用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多元化消费维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深入规范市场秩序,强化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营造安全诚信放心消费环境。
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即将到来,为了更好满足居民节日消费需求,释放消费潜力,近日我委印发了《关于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因地制宜满足节日消费需求、打造线上节庆消费升级版、拓展县域乡村消费、扩大冰雪消费、提升文旅休闲服务供给等十方面举措。《通知》强调,坚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稳定和扩大消费,落实地方主体责任,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式防控,最大限度减少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加大对困难群众兜底性保障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千方百计满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度过喜庆、祥和、安全、健康、绿色的节日,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开门稳”。
新华社记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2022年在宏观调控方面要如何把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袁达:
谢谢你的提问。这是目前各方面都很关注的问题。关于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作了全面部署。贯彻落实好中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宏观调控方面重点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是突出稳字当头,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提高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力度和重点,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围绕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精准实施更大力度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切实保障重点群体就业。
二是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形成稳增长合力。加强去年和今年政策的统筹协调,去年出台实施的跨周期调节政策效应将继续显现,今年也将出台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要做好有效衔接。加强部门间政策的统筹协调,强化财政、货币、就业政策和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环保、改革等政策之间的协调联动,做好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的有效衔接。各项政策出台前都要做好评估分析,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要积极推进,有收缩效应的政策要慎重出台。
三是围绕经济平稳开局,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今年一季度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要把政策发力点适当向前移,做到早安排、早动手、早见效,以稳定的经济运行态势应对各种挑战。抓紧出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及时研究提出振作工业运行的针对性措施。适当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尽快将去年四季度发行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落实到具体项目,抓紧发行已下达额度,力争在一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进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部署,持续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和政策预研储备,根据经济运行需要及时推动出台相关储备政策,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请问国内煤炭供应是否有保障?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什么考虑?
李云卿:
您提到的这个问题,尤其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问题特别重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去年四季度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地区和重点企业,全力推动煤炭保供稳价,取得阶段性积极成效,为下阶段煤炭供应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的看国内煤炭供应是有保障的。
一是生产能力有保障。组织晋陕蒙等煤炭主产区增产增供,煤炭生产水平迅速回升,据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煤炭产量40.7亿吨,完全有能力保障合理用煤需求。
二是运输能力有保障。近年来,持续加强煤炭集疏运建设,煤炭运输能力大幅增强,四季度国家铁路电煤运输同比增长了20%以上,北方煤炭港口吞吐量连创历史新高,煤炭运输需求能够较好保障。
三是储备能力有保障。加快推进煤炭储备能力建设,近年来重点地区储备能力持续提升,政府可调度的储备资源大幅增加,在煤炭保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1月16日,全国统调电厂存煤1.66亿吨,可用21天,处于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四是重点用煤有保障。今年继续推动发电供热用煤中长期合同全覆盖,进一步夯实煤炭供应基本盘。从初步汇总数据看,目前各地区已完成衔接的合同量比去年增加近7亿吨,大部分省份已实现了发电供热用煤合同全覆盖。
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事关国家能源安全,对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十分重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推动煤炭绿色低碳发展,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促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抓紧制定推进煤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提出分阶段的重点目标和主要措施,促进煤炭资源安全绿色开发、清洁低碳利用。
二是发挥标准作用。对主要用煤行业提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基准和标杆水平,引导企业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改造升级步伐,存量项目要达到基准水平并不断向标杆水平迈进,新上项目原则上要达到标杆水平以上。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将会同有关部门利用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支持政策,配合金融部门运用好专项再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项目,加快推广成熟技术市场化运用。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了2021年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很多新的变化引发高度关注。能否介绍一下清单说明第六条关于从事负面清单禁止投资领域的境内企业到境外上市交易有关要求的适用范围?以及清单提出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的相关情况?
金贤东:
谢谢您的提问,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放宽外资准入。从2017年到2021年,连续5年修订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外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分别由93项、122项减少至31项、27项,在金融、汽车等领域推出了一批重大开放举措,为外商投资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体现了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体现了中国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态度,是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实际行动。
2021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短了长度、完善了管理制度、提高了精准度,首次明确对负面清单禁止投资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进行差别化管理,为从事负面清单禁止投资领域业务的境内企业到境外上市提供了政策空间,支持境内企业依法合规选择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行融资,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于你关心的清单说明第六条,就充分体现了清单精准度的提高。第六条的适用范围在清单说明中已经明确,仅限于从事负面清单禁止投资领域业务的境内企业到境外直接上市。对于境内企业到境外间接上市,证监会正在就相关规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各方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待相关文件完成程序正式出台后,有关部门将按规定办理。
关于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继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要求后,2020年又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要求后,本次新版负面清单进一步取消了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外商建立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实现了汽车行业的全面开放。我委将持续做好汽车行业开放措施的落实工作,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对汽车行业投资进行管理,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谢谢!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luyixian/1402121.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