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硅谷银行倒闭看中国银行业创新)
作为全球银行业中差异化商业模式创新典范的“优等生”,硅谷银行最终迎来了自己的落幕时刻。硅谷银行的教训并不专属于硅谷银行,而是全球商业银行在创新商业经营过程中都有可能走上的毁灭之路。考虑到LPR改革后国内利率风险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吸取硅谷银行的教训对于中国银行业无疑具有重大价值。
硅谷银行出问题的直接原因在于资产负债结构严重不匹配下对于利率风险的缺乏管控,根本原因还是时代在变。
银行业本质上都是短借长投的模式,天然具有流动性风险,但往往会采取两个方式去进行防范:一是以现金和其他高变现能力的资产作为缓冲,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存款挤兑;二是稳定存款,减少存款由于各种黑天鹅事件出现的巨额挤兑。然而,高变现能力的资产配置往往意味着低收益,稳定存款则往往意味着存款的综合成本居高不下,这些都削弱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硅谷银行过去的业绩成因在于资产配置方面通过服务创投公司及科技公司,实施投贷联动战略,获取的是债权收益+认购权的组合收益,高收益实际上承担的是高风险,与科技公司资本市场的变现能力高度相关;负债方面则靠的是创投公司和科技公司作为存款资金来源,在增加新的授信为前提下,可以通过交叉业务压低存款成本。
在资本市场繁荣、创投市场野蛮发展的年代,硅谷银行因为上述模式生意兴隆,但全球资本市场陷入寒冬的当下,硅谷银行面临的市场基本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硅谷银行遭遇到严重的资产荒,找不到足够多可以进行授信的优质企业,开始大量配置了债券和MBS。此前的量化宽松背景下,又没有抵住低息诱惑加大存款吸收规模,杠杆过高。随着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转为加息周期,金融资产价格暴跌,这些存款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硅谷银行资产端的高额损失最终转化成资产负债期限严重不匹配下的流动性风险。
这一轮硅谷银行倒闭跟上一轮美国次贷危机的雷曼倒闭表面上并不是一回事情,但本质上仍然是一回事情。困扰美国银行业的资产荒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与此同时,追求商业利益下银行业又在不断加杠杆,只不过上一轮的信贷风险换成了这一轮的利率风险。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诸如硅谷银行遭遇到的利率风险是所有商业银行必须真正投入很大精力管理的风险。部分商业银行在同业市场发展规模已经非常大,拆借对于利率非常敏感的同业短期资金用来做债券投资,其潜在风险头寸并不小。也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我国金融监管层这些年一直在规范同业市场发展,有力保障了中国金融体系的整体安全。
与之相反,此前部分城(农)商行通过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大量高息吸收互联网存款,期限可能长达三年、五年,并依托金融科技公司发放期限可能短至七天的消费贷款,其互联网金融业务领域的贷款期限远小于存款期限。最近两三年国内信贷资产的利率下行空间已经打开,这些银行面临刚性高息存款成本支付带来的巨大经营风险。监管层也是认识到这一点,对于互联网存款产品进行了行之有效的规范,极大地降低了小银行承担的利率风险暴露水平。
利率市场化进入深水区,意味着中国的商业银行只有进行模式创新才能拥有生存和发展的广阔空间。但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创新,都应当万变不离其中,审慎经营好自己的资产负债表。我们很欣慰的看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为中国银行业持续提供优质资产的能力,而中国银行业的整体创新始终围绕着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大方向,在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等领域持续发力。一些标杆银行过去几年的成功经验体现在不断创新便利普通老百姓的金融服务,获取稳定的、低成本的活期存款,这为其配置优质信贷资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各家银行的理财子公司也在不断创设,对于追求高收益的客群,银行未来更可能定位成资产管理公司,从而剥离开原本传统商业银行模式下必须要承担的利率风险。
硅谷银行的倒闭再次证明,全球银行业不存在真正的英雄,只有时代的宠儿。某个时代某家银行的模式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但如果保证不败、打造成百年老店,需要则是审慎和勤勉的经营。在推动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征程中,中国的商业银行必然会出现一批时代宠儿;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审慎和勤勉的经营,中国的银行业必然被时代眷顾百年。
作者陈文,系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妙高科技顾问。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陈文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luyixian/1649601.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