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悬念再起!谁才是真正的“中国第一城”?)
中国经济第一城首次易主。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2年上半年全国各省市的GDP数据,北京以微弱优势力压上海,首次登上城市经济总量冠军的宝座。虽然只是上半年的暂时性反超,但却打破了上海长达数十年的“垄断”地位,其意义自然不同寻常。
如此一来,不少人都开始重新思考这一问题:上海和北京,到底谁才是真正的“中国第一城”?
其实,二者孰强孰弱,绝非仅从经济总量的大小上就能给出结论,而是应该从综合实力着手比较。为此,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对上海和北京做个全方位的深度剖析,并简单给出相应的评分,以求帮助各位看官更清楚地认识这两座城市。
一、经济规模
决定一个城市根本地位的当然是经济实力,而衡量经济实力最直接的指标就是GDP。
如果拉长时间线来看,在今年上半年之前的很多年里,上海的GDP规模一直都领先于北京,二者的GDP增速几乎没有明显差别,始终是势均力敌的水平,而两座城市的GDP差距也常年保持在2000亿元~3000亿元的区间内。这便足以证明,上海的经济实力要胜过北京一筹,如果不出意外,北京GDP很难再短时间内超越上海。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
自3月底以来,上海出现了本土疫情的大面积反弹。在动态清零的客观防疫要求下,这座“中国经济第一大市”在4月和5月经历了长达两个月时间的全域静态管理,投资、消费、进出口等活动均受到极大限制,而上海经济也遭受了有史以来的最大冲击,用上海市领导的话来说,“本轮疫情对上海经济运行的冲击前所未有,市场主体所遭遇的困境前所未有,经济恢复和重振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
受此影响,上海经济此前一路高歌猛进的势头被扭转,二季度GDP同比下降了13.7%之多,由此也拖累了上海上半年的经济增长,比去年上半年下滑了5.7%。
北京也不是相安无事。同样是在二季度,北京也先后经历了数轮疫情的反弹,虽然形势远不及上海那般严峻,但经济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再叠加去年同期新冠疫苗生产贡献的高基数等因素的客观存在,致使北京二季度GDP下滑了2.9%。而得益于一季度的良好表现,北京上半年GDP还是实现了正增长,为0.7%。
上述“一降一增”的结果,便是北京的GDP规模(19352亿元)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了对上海(19349亿元)的反超,虽然只有3亿元的微弱优势,但也足够掀起一波热议。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以盖棺定论的态度来审视这种暂时性的反超;换句话说,北京上半年对上海的反超并不意味着永久性的胜出。
事实上,自5月份以来,随着上海疫情防控形势的逐渐明朗向好,经济活动已在陆续恢复,而进入6月份以来,上海更是全面重启经济,与之相应的是工业、投资和外贸的暴力反弹,彰显出上海经济的强大韧性。考虑到上海经济体量更大,经济基础颇为扎实,而北京领先的优势仅有3亿元规模,上海想要追回这一差距其实并不算太难。如果下半年不再出现类似于疫情散发等“黑天鹅”事件,那么上海大概率还是可以在全年GDP 的数据上战胜北京,重新夺回“中国经济第一城”的宝座。
如果说GDP是城市的“面子”,那么财政收入就是城市的“里子”。身为一线城市的上海和北京,财政收入水平一直都是稳居全国各城市排名中的前两位。2021年,上海和北京分别实现财政收入7771.8亿元和5932.3亿元,这样的体量甚至比全国绝大多数省份还要大,足以见得两座城市财力之雄厚。虽然今年上半年遭受了疫情的冲击,但上海依然实现了3795亿元的财政收入,保住了全国财政第一大市的位置;北京则实现了2991亿元的财政收入,未能像GDP那样超越上海。
结论:经济实力上,上海10分,北京8分,上海胜。
二、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
在经济活动中,人是最为重要的因素,而人口规模同样是决定一个城市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海和北京,都是名副其实的“超大城市”,二者的常住人口数量早在2009年和2011年就已先后突破2000万。虽然近几年京沪两座城市都有意识地采取了控制人口规模的相应措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北京甚至还出现了人口的负增长,但总体规模依然不容小觑。2021年,上海和北京的人口数量分别为2489.4万和2188.6万,放眼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再来看人口的年龄结构。近年来,京沪两城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都在不断加重,而上海要更甚一些。来自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为15.4%,已达到了国际通行划分标准中的“深度老龄化”标准(即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超过14%);北京这一比重为13.4%,距离“深度老龄化”标准也是近在咫尺。此外,2020年上海和北京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分别为21.4%和19.7%,同样是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更为严重。
人口老龄化对于未来城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来说,并不算是好消息,未来京沪两座城市都需要对此持续高度关注。
结论: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上,上海胜在总量,北京胜在结构,二者均得9分。
三、居民生活
总量的统计指标并不足以充分反映一座城市的实力,有必要再从人均经济指标上做一些判断。
数据显示,在人均GDP方面,北京比上海要略占优势,二者在2021年的人均GDP数据分别为18.4万元和17.4万元,且均达到了国际认可的初等发达国家水平(即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经济发展都极具基础和底气。北京的GDP规模不及上海,而人均GDP却稍微高于上海,原因可能在于北京的人口数量小于上海,而并非经济发展水平层面的实质性差距。
严格意义上讲,人均GDP不能充分反映居民生活状况,用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来衡量要更加贴切。
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京沪两城都是常年保持在极高的水平,在全国也是遥遥领先。不过不同于人均GDP,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要比北京更高一些,且差距有逐年拉大之势。2021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7.8万元,北京为7.5万元。而在人均消费支出方面,上海同样要领先于北京。不难发现,上海居民相对更能享受到城市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生活质量相对更高,获得感也更强。
结论:居民生活上,上海10分,北京9分,上海胜。
四、产业结构
如果GDP表征的是经济的“量”,那么产业结构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经济的“质”。
从数据上看,目前两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均呈现出“三二一”态势,且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比重均超过70%。2021年,上海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为0.2:26.5:73.3,北京则为0.3:18:81.7。可以看到的是,上海服务业占比要低于北京,而第二产业占比要高于北京,这也反映出两座城市产业结构的不同。
如果从细分产业层面来考察,我们会发现二者各有千秋。比如说,京沪两城的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商务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大体相当,不过上海更加倚重于工业和批发零售业,北京则是信息产业的贡献更大。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对比上海和北京的主导产业。
上海作为我国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地处长江入海口,多年的发展使其在航运、贸易和交通运输方面形成了巨大优势。上海还是一座因商而生、因商而兴的城市,商业文明是其优质的基因之一,这便注定了上海消费市场和商贸零售业的强大。
不仅如此,上海还拥有强悍的工业实力,2021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近4万亿元,这一数值甚至比很多土地面积更大的省份还要多,而且还成为全国首个工业增加值过万亿的城市,坐稳了全国最大工业城市的王座。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上海一直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为三大先导产业,同时致力于打造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并且积极布局光子芯片与器件、基因与细胞技术、类脑智能、新型海洋经济、氢能与储能等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以此来巩固强化自身的工业地位,并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效。
至于北京,其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信息产业和科学研究两大领域。信息产业方面,据官方数据显示,北京拥有18家百亿规模的软件企业,头部互联网平台企业汇聚了数以亿计的活跃用户,深度影响着全国乃至全球用户的工作和生活,2021年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收2.2万亿元,规模居全国首位;科学研究方面,北京拥有强大的科研资源,中科院、清华、北大、北航以及各大研究院皆云集于此,中关村等科研创新基地全国文明,为北京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支持。
与此同时,北京还有极为发达的总部经济,根据《财富》杂志的统计,北京拥有60家世界500强企业,连续第9年雄踞全球第一,数量甚至超过排名第二的东京、纽约之和,而且大部分是金融、石化等领域的央企总部。同时,北京的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实力同样不容小觑,例如数字经济,2021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1.6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动能强劲,同样是全国领先。
结论:产业结构上,二者各有千秋,均得10分。
五、企业对比
企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各地经济能够飞速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企业与企业家们。在此,不妨以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1胡润中国500强》榜单作为参考标准,以此来衡量上海和北京的企业情况。
统计显示,《2021胡润中国500强》中,上海共有69家企业上榜,总价值62959亿元,16家公司价值超1000亿元,5家公司价值超3000亿元。其中,拼多多价值最高,达到6600亿元,全榜单排名第12;蔚来次之,价值达3900亿元,全榜单排名第22;药明康德、药明生物、东方财富、韦尔股份、哗哩哗哩、中通快递等公司均进入上海前十。
至于北京,共有68家企业上榜,总价值111770亿元,2家企业价值过万亿元,24家企业价值超过1000亿元,44家企业的价值在100~1000亿元之间。其中,字节跳动的价值最高,达到22500亿元,在全榜单中排名第2;美团价值达到14100亿元,全榜单排名第6;小米、百度、快手、泰康保险等公司也都进入了北京前十之中。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考察两市的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毕竟,民营经济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活力及创造力的又一重要参考指标。
根据《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海和北京分别有21家和22家企业上榜,累计营收分别为13331.79亿元和33193.3亿元,数量上二者半斤对八两,但累计营收明显是北京更高。
此外,截至2021年底,上海上市公司数量为390家,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第5;北京则有424家,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第3,仅次于江苏(571家)和浙江(499家)。
大体上可以认为,上海和北京都具有极强的经济和市场活力,不过若是考虑到排名和营收等因素,北京要略占上风。
结论:企业对比上,上海9分,北京10分,北京胜。
六、交通运输
城市经济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就是一个颇具价值的衡量指标。
机场建设方面,京沪两座城市可谓势均力敌,上海拥有浦东国际机场(4F级)和虹桥国际机场(4E级),北京则拥有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均为4F级),累计开通国内外航线数量均居于全国前列。而在旅客吞吐量方面,明显是首都国际机场更占优势。数据显示,2019年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亿人次,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二;同期的浦东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则为7615.34万人次,虹桥国际机场为4564万人次,二者分列我国第2、8位。
近两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国际航班锐减,各个机场的旅客吞吐量明显下滑,其中首都国际机场和浦东国际机场受影响更为明显,旅客吞吐量方面名次下滑幅度较大。
不过伴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整体向好,预计后续各个机场将有望逐渐迎来修复。
地铁方面,京沪两城都拥有颇为完善的地铁网络,在缓解市内交通压力、构建城市公交网络方面产生了极大的效益,且整体规模也旗鼓相当。
截至2021年12月,上海地铁运营线路共20条(含磁浮线),共设车站508座(含磁浮线2座),运营里程共831公里(含磁浮线29千米);在建线路9条,在建里程224公里;2019~2021年,上海地铁日均客运量分别为1060.93万人次、774.5万人次和977.69万人次,总客运量分别为38.51亿人次、28.34亿人次和35.69亿人次。
北京方面,截至2021年12月,北京地铁运营线路共有27条,运营里程783公里,车站459座;在建线路10条,在建里程235.6公里;2019~2021年,北京地铁日均客运量分别为1082.34万人次、625.38万人次和836.77万人次,总客运量分别为39.4亿人次、22.83亿人次和30.54亿人次。
至于公路交通,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上海和北京在城市规划和布局思路方面并不一样,由此也导致二者公路交通网络风格迥异,在此不做过多比较。
结论:交通运输上,二者势均力敌,均得10分。
七、人文环境
文化是城市最显著的IP,决定了城市的人文魅力,环境体验则是城市的脸面,直接决定了外地人对它的观感。
在这方面,北京绝对是极具分量的存在:它自古以来就曾是许多朝代的都城,同时也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更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而30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故宫、天坛、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众多名胜古迹,素有“悠悠北京城,半部华夏史”的美誉。时至今日,在北京人们既能看到大栅栏、琉璃厂等地方的青砖碧瓦老房子,也能看到CBD、金融街、奥体公园那样的现代化新建筑,一面沉浸在往昔的时光里,一面又感慨着新时代的日新月异。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壮大的漫长过程中,北京以自己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吸引融合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无论是京腔京韵的还是五湖四海的,在北京都能拥有展示的舞台。而任何地方、任何民族的人,都能在北京找到发展的机会。“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
上海的历史文化虽然不及北京那般灿烂,却也不可小视。1843年,上海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开埠,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外国商品和外资纷纷涌进长江门户,开设行栈、设立码头、划定租界、开办银行,而上海也由此进入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从一个不起眼的海边县城逐渐成长壮大。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跨国公司开展贸易和商务的枢纽,是亚太地区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也是繁荣与摩登的代名词,被誉为“东方巴黎”。而在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更是一路高歌猛进,成为我国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
多年的发展,让上海形成了别致的“海派”文化,即在外来文明与中华传统文明之间、在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呈现出开放的姿态,敢于打破成规、锐意革新、广采博纳,而“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也成为了“海派”文化的精髓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和上海还都是家喻户晓的旅游城市,二者都拥有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以及地标建筑。根据界面新闻发布的《中国旅游城市榜》,在疫情发生之前的2019年,北京和上海分别居于榜单的第1位和第3位,不管是从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来看,还是从交通便利程度和旅游基础设施的角度来比较,这两座城市都在全国名列前茅。
结论:人文环境上,上海9分,北京10分,北京胜。
八、科教实力
科教是一座城市的人才库和智力资源,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座城市长远的竞争力。
京沪两城都是我国教育资源最为发达的城市,不过北京明显实力更胜一筹,堪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之地。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共有92所普通高等学校,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756所)比重的3.3%;其中“211工程”院校共有26所,“985工程”院校共有8所,均为全国最多。这当中,举世闻名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就坐落于此,同时还有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此外,北京还拥有拥有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而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也是亚洲知名的图书馆。
至于上海,截至2021年底共有64所普通高等学校,其中“211工程”院校共有10所,“985工程”院校共有4所,数量均不及北京。不过这当中也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著名院校。
结论:科教实力上,上海8分,北京10分,北京胜。
九、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一再证明了这一点。
北京和上海都在科技创新方面具备雄厚实力,根据美国知名创新政策咨询公司基因创业(Startup Genome)以及全球创业网络(GEN)发布的《2021全球创新生态系统报告》,在全球140多个主要城市当中,北京和上海分别位列第4和第8,是亚洲排名最靠前的创新生态城市,充分说明了两座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已得到国际机构的肯定,不过北京在排名上要领先于上海。
究其原因,除了拥有强大的高校教育资源外,北京还是全国最大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国内最好的学科近1/2集中在北京,“两院”院士占全国1/2,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国1/3,还有中国科学院等顶级科学研究机构和号称中国硅谷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并且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以及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等指标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充分彰显出北京在全国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科技创新中心”名副其实。
当然,上海也不甘示弱。依托区位优势和国际化影响力,上海不断集聚各地的创新资源,并推动着城市科技创新的进步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上,上海提出打造“两极两带”为主体的空间布局理念,并支持各区结合自身优势,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卫星互联网、北斗导航等领域,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园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当属位于浦东的张江高科技园区,作为国家级高科技园区,张江已构筑起三大国家级基地,重点发展以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另外还有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药物研究所,承担着包括“863”计划项目等在内的80多个项目的科研攻关任务,地位不容小觑。
结论:科技创新上,上海9分,北京10分,北京胜。
十、城市吸引力
最近两年,全国范围内的各个城市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抢人大战”热潮,而且高层反复强调要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不断放宽落户限制。此时,当落户逐渐不再是问题时,想要吸纳更多的人才,势必需要依靠城市的吸引力。
要论城市吸引力,京沪两城同样是势均力敌。参考智联招聘&泽平宏观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北京和上海分别排名全国第1位和第2位,人才吸引力指数分别高达100.0和90.4。
若是站在全球视角,身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明显要更占优势。根据日本森纪念基金会城市战略研究所发布的《全球城市实力指数(GPCI)报告》,综合了经济、研发、文化交流、宜居性、生态环境和可达性六大方面以及细分70个指标后得出,上海在全球最具吸引力城市排名当中位居第10,是唯一一个挤进榜单前十的中国城市。北京则排在第17位,原因在于“宜居性”和“生态环境”两项得分相对较低。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经历了今年上半年的疫情冲击后,两座城市的吸引力或许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至于程度几何,还需要持续观察。
结论:城市吸引力上,上海10分,北京9分,上海胜。
结语:谁才是“中国第一城”
综合来看,上海在经济规模、居民生活、城市吸引力等方面占据优势,北京则是在人文环境、科教实力、科技创新等方面略胜一筹。
如果非要给二者分个高下,那么不妨参考前文中各项指标的评分总和:上海94分,北京95分,北京的综合实力要稍强一些——当然,笔者的打分难免会带有主观色彩且不够权威,更何况京沪两座城市的定位和功能并不完全一样,再加上每个人对于不同城市的感知和评价也不尽相同,故分数仅供参考,大可不必较真。
不过话说回来,上海和北京这两座最强的城市,一个经济金融中心,一个政治文化中心,不仅是我国一南一北的“绝代双骄”,还是承载着无数人理想和希望的魂牵梦萦之地。未来,京沪两城必将更好地携手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并助力中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向世界、影响世界乃至引领世界,谱写新时代的全新篇章。
这实乃所有人莫大的幸事。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星图金融研究院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luyixian/1778450.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