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直播带货,正走上电商的老路)
越来越多的证据开始告诉我们,直播带货正在告别野蛮生长,进入到一种相对客观和冷静的发展状态里。不得不说,以往的直播带货,曾经让业已日薄西山的电商有了新的生机与希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电商的发展态势。然而,以流量为主导的发展方式,注定了直播带货始终都无法逃脱电商的宿命。
当人们对于直播带货的诟病越来越多,当头部主播的翻车愈演愈烈,当直播带货逐渐成为商家们的标配,曾经充满了红利和机会的直播带货,开始一点一点地失去原有的魅力。直播带货对于电商的驱动力越来越弱,最终让曾经对它青睐有加的玩家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新的领域里。
值得注意的是,似乎从直播带货诞生的第一天开始,人们就已经预料到了它的今天。无论是从早期的「千播大战」,抑或是后期巨头参与的直播带货,直播似乎总是与狂热和躁动联系在一起。当直播带货再一次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它带给我们的狂热与躁动,总是可以引发我们的诸多反思。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直播带货走上了电商的老路?直播带货的未来之路又在何方呢?
直播带货,一场注定沉沦的流量迷梦
直播,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和带货联系在一起的。让我们回到那个千播大战的年代吧。在那个年代里,几乎所有的玩家都和直播产生过联系。无论是以新浪、搜狐、网易为代表的老牌门户网站,抑或是以映客、熊猫为代表的新生玩家,甚至是以阿里、腾讯、拼多多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巨头,几乎都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了直播的身上。
深入分析这些玩家们投身到直播之中的内在逻辑,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它们之所以会对直播青睐有加,之所以会对直播如此关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直播本身携带了足以让它们震撼的流量红利。这才是后来的直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牌,依然会有玩家们投身其中的关键原因所在。而后来,直播与电商结合所衍生出来的「直播带货」,同样有着非常浓厚的流量氛围。
正所谓,生也流量,死也流量。直播因流量而生,因流量而兴,同样地,直播也因流量而衰,因流量而亡。当直播本身携带了巨大的流量红利的时候,玩家们是具备投身到直播行列里的动力的,然而,等到直播本身所携带的流量红利不再,那么,所谓的直播带货,依然会陷入到沉沦之中。从本质上来看,直播带货依然是一场注定要沉沦的流量迷梦。
当直播带货依然有资本和流量作为支撑的时候,那么,它的发展尚且是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的。等到资本和流量的红利不再,直播带货依然还会走上电商的老路。深入分析,直播带货之所以会走入到电商的死胡同,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直播带货依然是流量的买卖。不可否认的是,直播带货的确极大地提升了电商平台上流量的活力,给商家们带来了傲人的销售业绩。然而,我们同样要看到的是,直播带货依然做的是流量的买卖,只不过它将以往分散的流量聚集到了头部的几个主播那里罢了。
从本质上来看,直播带货的这种形式,依然仅仅只是电商的发展模式,依然仅仅只是以流量为终极追求的。当直播带货的流量不断地聚集的时候,用户和商家能够享受到的红利会越来越少,那些掌握了庞大流量的主播们所获得的红利越来越多。
长此以往,直播带货在获取流量,促进流量转化上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势必会开始下降。等到人们对于直播带货开始司空见惯,等到直播带货给商家们所带来的销量无法增长,直播带货依然还是会陷入到以往电商所遭遇的那种怪圈之中。
其次,直播带货依然是平台经济。无论是以阿里、京东和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平台,还是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这些平台上的直播带货依然是平台经济。虽然我们看到了很多的头部主播拥有了庞大的粉丝群体,但是,这些粉丝和流量依然还是在这些平台上面,流量依然没有被重新划分。
说到底,直播带货依然是一种平台经济。其实,这与电商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直播带货仅仅只是类似电商的平台经济,如果直播带货仅仅只是在去中间化上做效率的提升,如果直播带货并未改变产业的运行逻辑,那么,直播带货始终都是无法逃脱平台经济的宿命的。
另外,平台经济仅仅只能在规模和效率的层面上对产业进行表面的改造,却无法对产业从更深的角度进行改造。当平台经济无法在这一个层面上带来发展的红利时,那么,它的发展,必然会走入到新的死胡同里。
再次,直播带货依然是撮合和中介。提及直播带货,我们头脑当中浮现的是,主播们对于所带货的商品声嘶力竭的推荐,苦口婆心的介绍。透过这一点,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感觉到,直播带货其实依然在做撮合和中介的买卖,只不过,直播带货将传统电商的撮合和中介进行了深化而已。
我们都知道,传统电商通常是借助系统的推荐,关键字的搜索等方式来建立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的。当直播带货开始出现,传统电商的这样一种系统推荐的方式开始越来越多地被主播们的推荐所取代。对于消费者来讲,他们面对的不再是冷冰冰的商品,而是有一个线上的讲解员比较详细且直观地介绍商品,而这个讲解员,正是我们经常所看到的主播们。
值得注意的是,直播带货的主播们,并不是陌生人,而是拥有了庞大粉丝的流量体,这些粉丝对于主播们是有一定的信任的。当直播带货的主播们向那些对于他们有着信赖感的消费者推荐商品的时候,很显然成交率是很高的,无疑,这极大地促进了流量的转化。尽管如此,直播带货却始终都无法摆脱仅仅只是做撮合和中介的本质特征。
不得不说,直播带货曾经让业已日薄西山的电商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这样一种生机与活力,始终都是难以持续的。当下,直播带货业已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找到适合当下发展趋势的直播带货的转型新模式,才能让直播带货穿越周期,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红利出清,直播带货的转型之路在哪?
当直播带货的狂热与躁动被客观和理性所取代,当直播带货开始走上正轨,当直播带货所赖以生存的平台面临转型,直播带货,同样正在经历一场全新的嬗变。那么,直播带货的未来转型之路在哪?它又将如何才能继续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呢?
直播带货需要回归产业。当下,一场回归产业,拥抱产业的浪潮,正在上演着。对于直播带货来讲,同样需要跟随这样一种发展趋势,通过寻找自身与产业结合的方式和方法,通过找到回归产业的正确方式和方法,来打开新的发展新路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东方甄选上看出一些端倪。
乍一看,东方甄选,其实是直播带货的一种。于是,很多人将东方甄选划归到直播带货的范畴。尽管东方甄选衍生于直播带货,但是,它其实还是与传统意义上的直播带货有着很多区别的。如果要寻找这样它与传统直播带货的最大的区别,笔者认为,东方甄选拥抱产业,回归产业,才是它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直播带货的关键所在。
如果我们要寻找直播带货的未来发展路径的话,如何找到直播带货回归产业的正确的方式和方法,如何让直播带货与产业端产生更多的联系,发挥直播带货与消费者无缝对接的优势,让消费者的需求第一时间传递给产业端,更好地赋能产业端的生产,让产业端的产品和服务更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或许,这才是直播带货未来必然要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转型方向。
直播带货需要告别撮合和中介。当直播带货仅仅只是以撮合和中介来定义自己的时候,说到底,依然还是要以流量为基础的。当流量的红利不再,那么,直播带货的这样一种撮合和中介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必然会陷入到困局之中。欲要让直播带货有新的发展,必然需要改变以往以撮合和中介为主导的发展模式,通过对自身赋予新的功能和角色来找到更多新的发展新机会。
按照笔者的理解,直播带货在未来更多地扮演的是,需求数据和供给数据的高效流通与对接的角色。换句话说,未来,消费端和产业端的交易的达成,并不仅仅只是依靠撮合和中介来实现的,而是依靠需求与供给的无缝对接来实现的。对于直播带货来讲,它扮演的,正是这样一种数据的沟通与对接的角色和定位。
当直播带货不再承担撮合和中介的角色,当直播带货不再是靠叫卖来达成交易,它的功能和角色才算是有了本质性的提升和改变。以此为开端,直播带货才能真正告别以往的发展模式,真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于每一个直播带货的玩家们来讲,如何在这样一种趋势下,找到新的发展机会,才是保证他们可以继续发展和存在的关键所在。
直播带货需要告别传统模式。说到底,直播带货的商业模式,依然是以收割流量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对于直播带货来讲,它一边收割商家,一边收割消费者。从本质上来看,这是与以往的电商模式并没有本质性的改变和进化的。当流量的红利不再,直播带货这样一种以流量为终极追求的发展模式,开始遭遇越来越多的困境和难题。
欲要为直播带货的发展打开新思路,我们就要告别这样一种以收割流量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转而用一种全新的模式来替代现有的模式。笔者认为,直播带货说到底仅仅只是一种宣传方式和推介行为,它不能仅仅只是收割流量,而是要为产业深度赋能。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让直播带货的数据的功能和作用,让直播带货成为数据的收集器,利用收集过来的数据,我们可以对上游产业的设计、制造进行深度赋能,提升上游产业的生产效率,节省上游产业的生产成本。当直播带货不再以收割流量为主要模式,当直播带货找到了赋能产业的正确方式和方法,它的发展才能跳出以往的发展模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结语
当下的直播带货开始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与电商相同的一面,很显然,这样一种发展态势,对于直播带货的发展是没有任何裨益的。找到区别于传统电商的发展新模式,让直播带货可以紧跟电商行业变革的步伐,适应当下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才能避免直播带货走入到电商的死胡同里。当直播带货不再是流量的买卖,不再是平台的卫道士,它的发展才能真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新阶段。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知名行业研究专家,专栏作者,战略顾问。长期专注行业研究,提供深度思考与行业观察信息。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孟永辉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luyixian/1968735.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