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信息网

存款利率下行,该不该提前还贷?

(原标题:存款利率下行,该不该提前还贷?)

存款利率趋势性下行已成定局。

近年来,在金融让利实体经济的背景下,贷款利率持续下调,为保证银行机构的合理盈利空间,存款利率进入下行通道,越来越低。

2022年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贷款平均利率为4.65%,同比下降0.45个百分点,较2019年同期下降1.04个百分点。就存款而言,虽然基准利率7年没变,但银行挂牌利率却是越来越低了。仅就今年4月来看,2年期、3年期和5年期全国平均存款利率便分别下调了0.03、0.04和0.03个百分点。

结合最新政策导向看,未来存款利率将不再参考基准利率实施上限管理,而是要参考债券市场利率(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和贷款市场利率(以1年期LPR为代表)进行常态化浮动,以实现银行贷款端和存款端利率的联动。

上限管理机制下,只要不调整上限,银行通常会将存款定价锚定在上限位置,谁也不愿意下调,免得给其他银行钻了空子,所以调整频率很低;而新的利率定价机制下,银行存款将锚定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1年期LPR进行定价。考虑到国债收益率和LPR均是市场化动态定价,意味着后续银行存款利率的调整频率会大幅增加。

在经济稳增长的背景下,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1年期LPR保持低位甚至下调是大概率事件,意味着银行存款利率仍将保持低位,且仍有下调空间。

问题来了,银行之间是竞争关系,揽存大战也一度频繁上演,难道转眼之间行业就达成了默契,不再争相高息揽存了?

的确,存款依旧是银行业最主要的负债来源,也是所有负债中最优质的资金,但基于以下几个原因,银行高息揽存的动力越来越弱了。

一是净息差收窄,银行“卷不动”了。2021年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2.08%,较2019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其中,一贯为揽存大战主力的城商行降幅尤为明显,达到0.18个百分点。0.18个百分点是什么概念呢?如果一家城商行的平均生息资产为5000亿元,则对应净利息收入减少9亿元。

此外,受贷款需求疲弱等因素影响,2022年1-4月,国内银行新发放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仅为4.39%,创历史新低。贷款投放面临压力,贷款利率持续走低,银行揽存也愈发“卷不动”了。

二是同业负债利率持续下行,高息揽存的动力下降。同业负债和债券已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上市银行2021年末数据显示,存款在全部负债中占比为74.81%,其次为同业负债和应付债券,占比分别为11.81%和7.67%。

分结构来看,国有大行的存款占比最高,平均为80.63%,对同业负债和债券的依赖度相对较低;股份制行和城商行的存款占比最低,平均在63%左右,对同业负债和债券的依赖度较高,合计平均在30%左右。

2021年以来,同业存单利率进入下行区间,银行继续高息揽存的动力下降。

三是高息揽存合规风险上升。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监管在银行负债端强化了吸储成本管控监管,高息揽存的合规成本逐步提升。

高息揽存并不符合银行自身利益,之所以屡禁不止,不过是囚徒困境罢了——只要有银行高息揽存,其他银行不得不跟进,当所有银行都跟进时,除了抬高存款成本,谁的市场份额也没能增加。

与高息揽存相比,主动下调利率既符合政策导向,又符合银行自身利益,只要监管持续高压打击有扰乱市场之嫌的高息揽存行为,主动下调存款利率便成为银行最理性的选择。

面对存款利率下行,存款人是怎么破局的呢?

现阶段看,其应对策略有二:一是在同等收益水平下追求更高的流动性,现金管理类产品逐步受到追捧;二是减少借款并提前偿还贷款,尤其是近几年新发放的利率相对较高的住房贷款。

1、现金管理类产品受到追捧

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多为短期限滚动续作(如7天、14天、30天等),部分银行还会释放部分额度允许投资者当天存取,并将其与支付、转账等功能打通,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活期存款的流动性,且收益远高于活期存款,受到投资者青睐。

现阶段看,不少银行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年化收益率保持在2.5%-3%之间,优于货币基金和活期存款,吸引力较高。截至2021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29万亿元,其中,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9.29万亿元,同比增长22.89%,在全部银行理财产品中占比32%。

现金管理类产品日渐受到追捧的同时,低风险、高流动性的银行同业存单基金也开始走红。从4月底发行的第二批共6只同业存单基金来看,目前4只已结束募集,合计募资270亿元,其中两只均达到百亿规模,火爆程度远超同期权益基金表现。

同业存单基金主要锚定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简称“同业存单AAA”),该指数主要由在银行间市场上市的主体评级为AAA、发行期限1年及以下、上市时间7天及以上的同业存单组成(当前成分券已超过1万只),采用市值加权计算。

指数以2014年末为基日,基日以来年化收益率3.6%,风险低,流动性好,收益也还不错,尤其是在存款利率下行的背景下,综合竞争力提升,受到投资者青睐。

2、少借款,或提前偿还贷款

2022年4月末,居民贷款余额72.14万亿元,较去年末增长1.04万亿元,其中,2月和4月均出现了环比负增长,分别为-3369亿元和-2170亿元。从历史上看,仅有少数年份的2月受春节因素影响会出现负增长,类似今年这种短期内连续负增长,在历史上极为少见。

居民主动偿还贷款,部分原因是节衣缩食,避免新增借贷所致。据社科院统计,2020年末,我国居民的债务还本付息额/可支配收入高达15%,高于韩国12.4%、英国9%、美国7.8%、日本7.6%、法国6.5%、德国6.1%等。还本付息支出是刚性的,当居民收入预期变差时,首选便是减少消费,并避免新增借贷。

还有一部分原因则是基于资产配置统筹考虑的应对之举。换句话说,当居民的钱缺乏好的投资渠道时,偿还贷款便成为优先选择。

近日,“该不该提前偿还房贷”的话题一度登上热搜。这个话题放在前些年,主流的建议通常是不要偿还房贷,因为房贷利率比较低,而投资收益相对较高,与其提前还贷,不如进行投资。但时移世易,当下来看,情况发生了逆转。

受地产调控政策影响,2017年以来银行发放的房贷利率普遍较高,平均在5.5%左右。房贷作为银行最优质的贷款之一,利率定价如此之高,已带有一定的“惩罚性质”,即不鼓励居民购房。而购房人之所以接受,一是在房价上涨预期下着急买房上车,二是市场中还有一些高收益的投资渠道,能够覆盖房贷利率成本。

举例来说,2019年以前,市面上有不少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能够覆盖房贷利率;2020-2021年,基金投资热火朝天,收益率较高,尤其是主打稳健投资的“固收+”产品,收益率普遍在6%以上。

到了2022年,房价持续上涨预期已经大幅转弱,着急购房上车的情绪不再,同时高收益类理财产品几乎全部熄火,资金被迫回流低收益的存款。在此背景下,潜在购房人不愿意高息贷款买房,存量购房人也会选择提前偿还高息房贷。

短期来看,无论是青睐现金管理类产品,还是提前偿还住房贷款,都属于理性行为,也是相对容易的选择。但着眼于中长期,在市场底部买入公募基金才是最佳的财富保值增值策略,也是真正“难而正确”的选择。

从历史业绩表现看,权益型公募基金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当前的市场无疑处于历史底部位置,2008年末以来(截至2022.5.17),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年化涨幅为10.1%,跑赢沪深300指数4.5个百分点,更是大幅跑赢存款和通胀。起点和终点均为市场底部,这个业绩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偏股型公募基金的投资业绩。

投资应着眼于未来,展望未来,公募基金还能取得优秀的投资业绩吗?取决于两点:

一是股市的整体表现。长期来看,股市表现取决于经济基本面,即中国经济能否顺利升级,能否保持稳定可持续增长。经济增长这个宏观变量与所有类型的资产息息相关,对于身在其中的投资者而言,更多地是选择相信:相信中国数量庞大的工程师群体红利、相信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基础、相信政策引导下的卡脖子技术突围,相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运。

如果没有这份相信,无论是存款、房产还是股票,都没有意义。只要有这份相信,作为经济发展最佳代表的上市公司群体,就能交出令投资者满意的业绩表现。

二是主动管理型基金能否跑赢指数。主动型基金能否跑赢指数,取决于股市中的资金结构。据海通证券测算,截至2021年末,自由流通市值口径下A股散户占比约36.1%,机构投资者占比约37.8%(其中,公募基金15.5%、外资9.5%、私募基金5.9%、险资4.7%,其他2.2%),其余股份由一般法人和自然人大股东持有。

当前,散户资金仍是股市重要参与者,公募基金能够跑赢散户,也就能跑赢指数。随着散户资金占比逐步下降,主动型基金将越来越难以跑赢指数,但起码就未来几年看,这一现象还不会出现。即便有一天主动型基金无法跑赢指数,对投资者来说,也可以通过投资指数基金参与股市投资。

所以,无论如何,基金投资的中长期受益依旧值得投资者期待,尤其是在市场底部位置买入,确定性更高。

从财富长期保值增值的角度看,公募基金大概率能显著跑赢房贷利率、通胀和存款,与其偿还房贷,不如把三年不用的长期资金在当前的市场底部购买基金。而现金管理类产品难以长期跑赢通胀,只适合安置短期流动性资金,比如一年以内要用的钱。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星图金融研究院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luyixian/965437.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