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信息网

沈丘老手艺绘出乡村振兴好“钱”景

     第01版:头版  

沈丘老手艺绘出乡村振兴好“钱”景

 
     第02版:综合新闻  

沈丘老手艺绘出乡村振兴好“钱”景

 
     第03版:现代烟草农业  

沈丘老手艺绘出乡村振兴好“钱”景

 
     第04版:要闻  

沈丘老手艺绘出乡村振兴好“钱”景

 
     第05版:乡村振兴  

沈丘老手艺绘出乡村振兴好“钱”景

 
     第06版:乡村振兴  

沈丘老手艺绘出乡村振兴好“钱”景

 
     第07版:乡村振兴  

沈丘老手艺绘出乡村振兴好“钱”景

 
     第08版:乡村振兴  

沈丘老手艺绘出乡村振兴好“钱”景

 

沈丘老手艺绘出乡村振兴好“钱”景  
正阳 鲜花朵朵迎新春  
淅川启动森林城乡建设工程  
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去年我省GDP同比增长7.6%  
2018年河南十大“三农”新闻  
我省开展“五个一”专项服务助农民工返乡创业  
年货节里寻年味儿  

2019年01月25日 查看旧版(2007年11月22日以前)

      下一篇    


沈丘老手艺绘出乡村振兴好“钱”景  


在线荐稿记者博客联系记者

□本报记者巴富强通讯员王向灵王超群

近日,记者在沈丘县石槽集乡涂楼村看到,三五个妇女围坐在一起,手执绣布,一针一线精雕细琢,随着时间的跳动,她们手中的绣布上渐渐呈现出精美的图案。“几天后,这些刺绣品将搭上‘一带一路’快车,出口到欧美国家。”石槽集乡乡长董启超说。

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手工艺,近年来,该县相继制定优惠政策、举办技术培训班和交流会、开展技能大比武,并与落户该县的卖货郎、O2O农村淘宝项目联合,助力30多个手工艺产品焕发活力,绘出了乡村振兴好“钱”景。

打粉皮盖起了小洋楼

“小粉皮圆又圆,娶媳妇盖楼不作难。挣钱顾家两不误,幸福日子比蜜甜!”这是付井镇杨庄村村民杨井业自编的顺口溜。

今年69岁的杨井业原来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这几年靠加工粉皮不但娶了儿媳妇,还盖起了两层小洋楼。杨庄村是个远近闻名的粉皮加工专业村,村里做粉皮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村民改造、建设加工粉皮工棚107个,建起了3个半自动化生产车间,从事粉皮加工的村民达500多人,年产粉皮30多万斤,纯收入突破300万元。

春节临近,粉皮销售进入旺季,村里一个个工棚里炉火正旺,到处都是晾晒粉皮的场景。

编织技艺成增收利器

1月14日,在李老庄乡小彭庄村,李树明老人正在编筐。见到记者,老人仔细地摆弄着他各式各样的编艺“宝贝”。“仨筐能挣40元,油盐酱醋不作难。”老人笑着说,他一天能编织三个筐,每个筐能卖20元,去掉本金能赚40元。

李树明原是贫困户,靠编筐和家庭其他收入摘掉了穷帽子。“编筐手艺是个宝,振兴增收离不了。”老人信心满满地说。

“以前,大家以荆条、柳条、竹子为原料,靠编艺满足温饱。现在,这门手艺已经成了村民的‘取款机’啦!”李老庄乡党委书记于燕说,以小彭庄村为中心,周边从事编艺的村民年轻的十多岁,年纪大的七十多岁,有从业人员500多人,他们农忙时耕作、农闲时编织,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

豆腐、米酒香飘四方

周营镇欧营村是利用传统工艺制作豆腐皮的专业村,正在村里制作豆腐皮的欧贵华告诉记者,他们家已有五代人从事豆腐皮加工,如今家里住上了小别墅,家用轿车的档次也实现了“三级跳”,乡亲们加工的豆腐皮俏销省内外,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

与欧营村相邻的马营村,做大做强米酒产业,引导村民向北京、天津、西安等大中城市拓展市场,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1800余万元。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shenqiuxian/421078.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